关于语文教学扎根传统立足课堂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彭耀蓉
[导读] 文以载道,自古有之。仓颉造字,天有异象

        彭耀蓉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五方小学 629305
        摘  要:文以载道,自古有之。仓颉造字,天有异象。从文字诞生以来,先贤文人把华夏文明述之于文字。在文字的背后有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流淌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传承文化,把经典的解读融入当代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思接千古,又能妙趣横生,适合时代的发展。本文试图用自己浅显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育寻根返古,融入时代脉搏寻求发展的一些方法探索。
        关键词:传统   传承   课堂  生成
        
        一、语文教学必须固本清源根植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远非他国可比,独特的文化形式和哲学思想,浩如烟海的文字记录,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文人墨客的书法瑰宝,迁客骚人的感怀际遇等等,都是我们华夏民族宝贵的财富。
        (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传承
        大致说来《八卦》《周易》是其源头,儒家与道家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是其两条主线。东汉末年佛教从西域传入并且不断壮大是其补充,到了北宋,理学力图融合三家,从南宋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到明朝王阳明心学的提出,都在不同程度上梳理,壮大和充实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解读
        我国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各种形式作品彰显了古人聪明才智。透过他们的文字,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当时社会的现状和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人生理想状态的追求,《诗经》以“思无邪”为其主基调;《道德经》则全面阐释了万物相生相克的运行规律;《论语》通过对孔子与弟子言与行的记载,展现出儒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其它各种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政论小品文,小说戏曲等都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我们在学习选入教材的古文时,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一成不变的解读课文,在不同的学段应有所侧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出的人生感悟也不尽相同。
        (三)弃糟粕,扬精华。
        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对精华和糟粕的认识也就不同,社会主义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取舍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社会的安定团结基础,以人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力因素来维护、巩固、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古文阅读,体会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对古文的阅读不仅能涵养学生的性情,更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让修身治国平天下深入学生的内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学生在古文的学习中应先以朗诵记忆为主,句读诠释为辅,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习惯。
        二、语文教师必须勤奋学习广泛涉猎
        语文教学涉及面广,从传统文化的解读到中考高考的命题分析。从阅读课文到自读课文,从文体教学到综合性学习,从教师专业素养到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语文备课到“微问题”的具体研究,都让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师的不仅要有专业方面的素养,还要有一颗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勇气和决心,语文教师要秉承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接受新的教学形式下带来的教与学的转变,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不固执己见,不固步自封,要勇于尝试,敢于迎接挑战。而这些素养的形成,必须要求我们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方能厚积薄发。


        (一)读专业化的书,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代的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都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教师的专业化既是时代需要,也是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前提。语文教学涉及的面广,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部分语文教师外出专业化的集中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必须多读语文教学与研究相关的书籍,有的放矢地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教学实践选择应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同行的教学思想和案例很多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也会触动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思量自己的语文教学。其次,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语文必读书目,教师也应该抽空看看。只有亲自阅读体验,才有发言权,更胜过教参结论性总结。
        (二)读一些喜欢的书,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和际遇各部相同。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肯定各不相同。但是放眼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无论横向去同时代寻找还是纵向回到过去,总有人和你有相似度很高的人生体验。幸运的是这中间有部分佼佼者把他们的感悟诉之于文字,因而定格下来。我们有幸读到他们的只言片语内心,就真切感受到如同在写自己一般。像这样的书,作为语文教师在价值认同的同时,要抓住机会仔细揣摩她的语素组合和行文技巧,结构安排取舍布局等等。自己喜欢的书反复读不会厌倦,因而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快速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正如上山的路有许多条,找到契合自己的那一条,能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成功登顶。
        (三)读“生活化”的书,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书,语文教师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以开阔的胸襟,从容的姿态,积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生必定是有意义的。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堂生成时刻关注学生的学
        不管是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我想他应该是鲜活的可感的。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
        (一)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需求,课堂上应该“教什么”。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课堂定位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跟着教学设计走,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教学灵感。有时要适当地下移或上浮教学目标,因时制宜开展语文教学。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坚持“授人予渔,而不是授人予鱼”方法应该大于内容,假大空的东西在语文课上应该杜绝,学生对文意的领悟程度应该有梯度,当然基础知识的强化应该统一要求,牢固掌握。
        (三)语文课堂教师应该贯彻启发性原则,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办法,学生之间或许有近似的人生体验,也会有更为接近的学习体验。学生之间的相互砥砺和相互学习应该是更有效果的。
        (四)语文学习必须讲究方法,找准切入点。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要求语文学习必须能适应现代生活基本交流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字词句段篇上,下功夫,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字后面所表达的基本意思。但由于中国汉字与中国母语的特殊性,很多时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人文性更多地体现在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上,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关注语文本身,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方法支持。常规而言:语文教学在教法上应该注意“三看”看标题、看旁批、看阅读提示;语文在学法上应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做符号的习惯,其次要利用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利用默读培养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精读学会赏析经典的语言文字,融会贯通后逐步把所得化为己用。最后要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去找到和自己风格相似名家的作品反复地读进而体会方法,触类旁通。最终通过,广博的涉猎到专一的体验最后达到广泛的吸收。
        结  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责任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语文教学要多探索,多思考,多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育的路就在教师的手中、就在师生的互动中,就在我们的脚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