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作文变成“作文体”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王红影
[导读] 批改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王红影
        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0  
        批改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千篇一律的开头,千篇一律的实例,千篇一律的结尾,总觉得学生的表达,距离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习作应该是书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绪,缘何大家如此“不谋而合”呢?
        本学年新接任的班级是一个“杂牌军”。因原有年级9个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为消除大班额,从由来自于9个不同班级按不同层次抽调,组成新的班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语文老师,按理说应该百花齐放,面目各异,然而却诡异地呈现出“整齐划一”的刻板、僵化。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从学习成绩上看,这些学生虽然个体有差异,但是和其他平行班相比,并无差别。但是就是这样抽签组在一起的新同学,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典型的习作“作文体”。
        作文体,是我这最近提出来的,是不是我第一个提出来,不得而知,也无需考证。只是最近越来越让我心焦,恐慌——难道六年的作文教学,学生的收获就是作文体吗?
        管建刚老师曾经提出作文中的几个“病”,比如“关联病”“然后病”等。那是一种表达上的不成熟导致的,然而还有一种比“关联病”、“然后病”更可怕的顽疾,那就是“作文体”。
        有的同事曾经这样质疑我:学作文,难道不就是要写作文吗?
        我认为新课标中已经给出了相对合理,相对准确的的定义——习作。习作应该是为了熟悉某种技巧而做的训练。如书法中有习作,国画中有习作,诗词中有习作……中小学的习作应该是为了熟悉书面表达而进行的训练,当然这个内涵并不唯一,因为习作还要表情达意。
        那么,我们来审视一下如今的课堂上的所谓的习作教学,其习作的目的很单纯也很唯一——考试中的作文题目十有八九会在单元作文中选择;即便灵活也不会偏离太多。
        因此学生一遍一遍地写,老师一遍一遍地评,学生再一遍一遍地改。时间久了,学生的确心中都已经“明白”什么是作文了。只有那样的开头,只有那样的叙事,只有那样的结尾,才是作文。
        这样的作文教学必不能长久。学生是知道的,老师也是知道的。
        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往往是最先醒悟的,于是就有了学生抄作文,老师让学生背诵作文。
        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体”越来越“成熟”。
        今天的作文题目是《雷雨》,这个题目结合突发的天气情况已经进行过训练了。意在引领学生学会观察:风云雷电雨。通过视听感官,引发联想,结合实际,学会雷雨的环境描写。然而在我检查的前十名同学中,居然有九名是这样开头的:有一天……
        我知道这10名同学曾经并非同班同学,然而巧合的是几乎所有的开篇都是“有一天……”
        我向来主张“文在自然而生”。就是不知不觉生发出来的,要随心随性。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作文思维已经“格式化”了。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作文,开篇如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我已经度过了11个春秋了。在这11年的岁月里,我经历了许多往事,这往事如同天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每一颗都那么明亮,那么今天,我就摘下一颗。……
        这一段文字风格十分熟悉,还有几个换汤不换药的。


        如:童年是一条河,河里泛着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今天我就讲给你听。
        再如:时光的沙滩上是我童年的足迹,那些足迹,有的深,有的浅,每一个足迹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回味。
        虽然文字有差异,但是扑面而来的气息却是那样的相似,如同生产线上大小规格样式都一模一样的鞋子,只是在颜色做了令人容易麻痹的改变。
        这样的文风是那样陈旧,是那样了无生气。
        我小时候常常这样写,因为我的老师小时候也这样写,他也这样教,惭愧的是,我初为人师的时候,也是这样教。然而今天我还能看到,是对我的讽刺,也是对我的警醒。
        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近5年,我连续任教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对小升初的很多孩子进行了研究,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的阅读量不可谓不多,做的题不可谓不多,学习的方法不可谓不多,但是写出的文章确实令人失望的,有很多孩子,六年学习下来,竟连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都写不好。是什么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此匮乏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们大豆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细节的描写,老师、家长更是缺乏对学生写作意志品质的培养。
        于是,几年来,我布置的语文每天的作业雷打不动——阅读;随笔。这里单说随笔。随便写点什么,写得精彩,博得掌声,大家分享;写得糟糕,一笑了之,继续努力。你在文中求助我,我在评语中支招你。你来我往,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上一届学生,五年级接班,两年下来,人均创作10万多字,积累下几百篇文章。因此在每次的测试中,作文得分率遥遥领先。
        因此,接任新的班级以来,我依旧通过大量读写,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天阅读一篇美文,《丁立梅散文集》、《迟子建散文集》……每天训练一个写作“点”,“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在阅读中,思考作家是怎么写的?做读者时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在写作者,思考把什么观点、什么情感,传递给读者。在写作时,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通过近3个月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较开学初,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比如:在最近的人物描写系列训练中,最后写一篇半命题作文为“这就是——”,学生们的写作思路开阔,写作角度丰富。有写身边人的,比如《这就是我的奶奶》、《这就是我的考神同桌》、《这就是我的闺蜜》……有写书中人的,比如《这就是窗边的小豆豆》、《这就是关羽》……有写历史人物的,比如《这就是李白》、《这就是苏轼》……
        记得一次数学作业,一思考题难倒了一大群人,众人绞尽脑汁,连平时最积极的同学也单手托腮。此时,一束刺眼的阳光投射在她脸上,鼻尖上的小汗珠探出头来,只见她一只手不耐烦地挠着头,冷眼扫了一眼题,随手拿出一支笔,在草稿纸上飞速计算着。不一会儿,一个奇妙又简易的方法传入同学们耳里,顿时赢得一片叫好,老师也是喜上眉梢,夸她乃人才也!此神不仅数学成绩惊为天人,还独坐语文、英语、科学那万众瞩目,但又令人望尘莫及的宝座,在人才多如流水的年级榜里,一直位居第一。话说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者更如潮涌,却一个个败北而归,她也号称“天下无敌”。
        ——这就是我原来的考神同桌(片段)
    在我们小区里,有一位年过不惑的大妈,我们都叫她王阿姨。虽然其貌不扬,但却让我感到温暖,让全小区人温暖。
    每天一大早,太阳刚不情不愿地从他那漆黑的被子——星空中爬出来时,一位身着红马甲,手拿扫把的大妈便出现在我的眼帘中。她就是王阿姨。只见她干净利落地抓起了一个正在“飞舞”的塑料袋,三下五除二地把袋子“制服”在准备已久的簸箕里。动作简直灵敏得像只蚂蚱,一只灵巧的蚂蚱。每当看到此,我就在心里为她鼓掌。
    她除了很灵巧,还十分热心,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
    ——这就是王阿姨(片段)
        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正说明了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的重要性。不能只盯着作文看,要向生活看,向文学作品里看,除此之外,必须要多练笔。
        写作是一门艺术,艺术成为艺术之前,先要成为技术。技术是练出来的。当技术成熟,就要思考如何创作,思考如何写出个性,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真的具有创作意识的作文。否则作文就必然成为“作文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