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忠华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三小学 311100
在我区举行的科学优质课比赛中,有九位教师执教了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让小车运动起来》,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老师们40分钟的时间都不够用。
一、听课思考
1.教学活动“赶”。
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一是安装小车,并通过挂垫圈的方法让小车运动起来,二是安排了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教师为了把教材安排的内容上完,整堂课都很“赶”。究其原因,为了留出时间去完成“改变垫圈数量是否影响小车运动快慢”这一活动,就会压缩前面组装小车,并让小车动起来的活动时间,往往就省略了学生的动手组装,省略了组装中对“绳子多长合适”的研讨,省略了对重力这一概念的体验与建构。虽然前面进行了压缩,但是第二个活动的并没有充足时间去展开,还是显得很“赶”。
2.教学重点“糊”。
在“赶”的同时,教学重点显得模糊而不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认识重力,并建构静止的物体只有受到一定大的力才能运动起来这一概念。如果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感受,那么学生只是知道了“重力”这一名词,谈不上对重力的理解。
3.学生发展“低”。
在“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低。因为改变垫圈数量能否改变小车运动的快慢,这个实验活动的结果,学生不做实验也能想到。那么做这个活动的目的,一定不是仅限于实验结果,而是实验结果以外的如何获得准确数据等方面的实验素养。所以在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不能充分展开,学生发展不能有较大的增量。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这节课“用教材教”的思想去处理,用“分一分”的方法去“教教材”,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构建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课堂实践
(一)明确目标,指向清晰
把本节课分成两课时来教学,教师可以保证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探究,目标定位也更具体,更突显重点。第一课时,就安排“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活动。教学目标定为:①学生通过体验、研讨认识重力,知道重力的产生与地球有关,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②学生通过组装小车,并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实验,建构要让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它施加一定大的力。第二课时,安排探究“改变垫圈数量。可以改变小车运动快慢”这一实验活动,重点指向对比实验的操作。因为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在三年级时接触过对比实验,但是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并没有系统的学过。而且本实验对操作(即测量时间)的要求很高,如何指导学生准确测量,收集有效数据作为证据,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目标可以定为:①初步认识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②知道如何合作与操作才能收集有效数据。③通过研讨构建对物体施加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展开,体验充分
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的探究可以充分展开,体验将会更深刻,科学概念的构建也会更准确。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引入:出示马车、小推车、汽车、电瓶车图片,交流这些车是怎么运动起来的?发现不同类型的车动力来源不同,但都得受到一个力才能运动起来。
2.探究:
(1)出示任务,怎样利用垫圈、绳子、小车,让我们的小车运动起来?
(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进行组装测试:
①绳子系在小车的哪个位置,理由是什么?
②绳子多长合适?理由是什么?
③小车至少挂几个垫圈开始运动起来?
④小车是靠什么力运动起来的?
(3)研讨: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展开研讨交流,逐步明确绳子系在中间,暗指力的作用点的问题。绳子以桌子的高度为长度比较好,暗指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小车至少要挂3个左右的垫圈才能运动起来,暗指必须受到一定大的力。小车靠拉力运动起来,暗指重力。
3.认识重力:
①拉力是谁产生的?垫圈怎么会产生拉力呢?
②你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③感受重力:让学生头顶书本,手提凳子,说感受。
④教师演示向上抛物体,学生观察物体最终是会往下掉的。
⑤出示有关重力的科学史资料,学生阅读。
4.延伸:
①重力方向向下,小车为什么向前运动呢?
②如果多挂几个垫圈,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怎么样呢?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猜想:垫圈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吗?说说自己的想法。
2.探究:
(1)要证实我们的想法,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交流中关注以下问题:
①我们今天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②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
③如何改变垫圈数量?想一想增加几个比较合适?如果我们的小车至少用3个垫圈才让它运动起来的,那么我们就每次增加3个,那么实验效果就更明显。
④需要测量几次?多次测量后的数据中,我们应该选取哪个数据呢?可以取中间数或者平均数,让学生明白多次测量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获得更正确的数据。
⑤小组成员如何合作才能准确测量出时间?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2)学生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实验单上。
3.研讨:
(1)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什么?
(2)为什么垫圈数量多,小车运动速度变快了呢?
(3)改变小车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这里的研讨让学生从“垫圈数量多,小车运动速度快”这一科学事实出发,逐步归因到“垫圈数量多产生的重力就大,重力大产生的拉力就大,拉力大小车就运动快”。再上升到“对物体施加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这一科学概念的构建。
4.拓展:运动员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与其蜻蜓点水式的把教材内容上完,不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把活动做透做实。本课的教学如果想把整节课的内容上完,给人的感觉就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既没有把重力的概念构建好,也没有把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这个活动处理好。分成两课时来上,则可以分别把两个活动做透做实。充分体验感受重力,不仅知道重力这个词,更能理解重力怎么产生,方向如何。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实验,则更多的是从实验素养这个角度出发去进行教学,指向的是提高学生实验素养,了解对比实验,了解多次测量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了解多次测量后,如何选择一个有效数据,如何分析处理数据,并在基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