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珊珊 1 袁新国2
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城乡规划师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
江苏省坐拥全国密度最高的河湖水网,境内土地肥沃,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三农”提升不仅是突出江苏作为农业大省的自我要求,也是实现“强富美高”宏伟蓝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率先垂范。
一、我省“三农”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三农”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如何做好“三农”的自我提升和相互融合。
(二)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实质是担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攻尖”任务
改革开放之初,江苏的“苏南模式”是乡村改革的“先锋区域”。新形势下,作为全国农业发达省份,江苏省理应担负起乡村振兴尖端技术、重点改革、全域振兴等方面的探索和示范的任务。
(三)“三农”提升是实现“美丽江苏”的重要路径
乡村地区是人居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融区域, “美丽江苏”体现了江苏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担当,乡村美是“美丽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三农”提升才能持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美丽江苏”。
二、我省“三农”提升的的主要特点
(一)我省乡村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客观存在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江苏内部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乡村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区域的乡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发展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二)我省乡村所担负的多元角色已趋明显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时代,乡村的角色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江苏的乡村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效生产空间,也是重视乡村环境保护的生态空间、风貌协调的生活空间,还是人民寄托山水、体验乡愁的休闲空间。
(三)我省“三农”提升具有特殊性及紧迫性
江苏省乡村呈现自西低山丘陵向东平原水网逐步过渡的格局,乡村规模小、密度高。近年来,土地全域流转具备规模经营基础,但机械化规模有限,乡村房屋质量差,农房空置现象较为普遍。
江苏省农业处于有限机械化向科技化转型的阶段,乡村格局与规模生产不匹配,农房条件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农民专业程度与农业现代化要求不匹配。亟待以系统性思维处理“三农”提升的问题,促进我省乡村全域高质量发展。
三、我省“三农”提升的建议
(一)农业现代化提升建议
1、发展方向
农业是三农的基础,农业兴才能农村美、农民强,农业效率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将耕作客体、耕作方式、耕作主体三者融合,走农田标准化、方式机械化、理念科学化的三化同步之路。
2、重点探索
一是推进农田整治。针对江苏省平原、丘陵、水网等自然禀赋,进行土地整合,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机械化、科技化匹配的高标准农田。
二是推广机械农业。打通农业机械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在一定范围内配置提供农资、农机、农技服务的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包括粮食烘干、农资配供、种苗栽植、病害防控、人员培训等功能。
三是探索科技农业。建立从科研到转化再到推广的全创新链条,研究适合江苏省地理条件的农业技术创新,成功后在全省及省外地区进行推广。
四是引导农业产业链延伸。江苏省农作物以果蔬、粮食、畜禽和水产为主,根据各自发展特征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可按“休闲农业+手工制造+乡村旅游”的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休闲模式,或“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消费”的从农产品到农制品的制造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就业。
3、政策试点
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开展现代农业的土地整治方式试点,试点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和现代农业服务点。
(二)农村聚集化提升建议
1、发展方向
重塑乡村格局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也是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村集聚要体现自愿原则,坚持规划引导,科学发展。
2、重点探索
一是鼓励入城进镇。提倡一户一宅,鼓励户口已迁出和不在乡村工作和生活的农户进城入镇,逐步退出宅基地,明晰城乡居民居住权属。
二是引导合理聚集。镇村布局规划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思路进行适度聚集,规模适宜,与产业园规划布局统筹协调,促进产村联动。
三是保留乡村特色。聚集点处理好自然特色的关系,传承乡村肌理和建筑风貌特色,关注村口等重点空间营造,留住乡愁。避免乡村建设“城市化”、“模式化”,建筑设计注重“人性化”、“一体化”。
四是重视乡村联动。乡村联动是解决乡村小而密与多元功能需求矛盾的模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乡村群落联动发展不仅从功能、产业、空间、交通和生态等方面统筹协调,更重要的是由政府搭台建立乡村群协调机制,负责产业服务、资产运作和建设管理,协调各村发展矛盾,引导集体、村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3、政策试点
在条件成熟的区域探索以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为核心的乡村群试点建设。
(三)农民职业化提升建议
1、发展方向
人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核心要素,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创业的热情、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实现乡村全方位振兴。
2、重点探索
一是助推科学研究员下乡。以农高区为载体引进高校或者研发机构下乡,就地完成从科研到转化再到推广的全创新链条。
二是培养职业技术农民。科研解决创新“0-1”的环节,转化则是解决创新“1-100”的环节,创新“100-N”的推广环节有赖于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持续实施,不断做强科技农业。
三是吸引服务创客。人们对乡村休闲功能要求不断提升,呼唤乡村食、住、娱、购、游等融合业态,需要一批“有创意、懂市场、善琢磨、会营销”的服务创客不断提升乡村业态和形式,满足大众的多元需求。
四是派遣乡村志愿人才。充分体现政府对乡村振兴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政府统筹派遣各个行业的人才以志愿队或者志愿员的形式,可分为政策调研型和项目实施型参与地方的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3、政策试点
试点乡村研究员、职业农民、服务创客和乡村手艺人认定制度,在职称、项目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并制定持续的培训再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