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控中如何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 陈亚萍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陈亚萍
        33052219811104512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在不断地转变,呈现出工程体量大、施工难度大、“四新”的大量运用、周边环境复杂以及民工维权意识强烈等新特点,导致参建各方的项目管理难度大大加强,且传统模式的政府监管越发不适合,因此基于“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新要求,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引入“驾驶舱”理念,开展对行业的监管,提升政府效能,促进行业整体良性发展,正成为一种新常态、新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控
引言
        现如今,城市化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逐渐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必然会带领人们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同时将安全、便利的智能化建筑呈现在大众眼前。因此,在今后的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开展期间,应该在结合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保证能够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效节约,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控应用问题
1.1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的水平亟待提升
        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对人员素质、能力以及水平的要求非常高,每一个需要应用技术的人员都应该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在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以上岗工作。然而,针对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较低,条件不够好,信息技术水平也缺乏成熟性,致使工程建设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素质偏低,无法更好地胜任自身工作。同时,对于部分在岗人员来说,若专业水平以及技能不能满足筑智能化工程建设需求,必然会导致施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施工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甚至会增加工程施工成本。
1.2信息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缺乏科学指导
        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信息技术的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推广。并且,由于人们生活质量以及水平的全面提高,对于房屋建筑的追求也逐渐提升,除了要在房屋外观上满足标准之外,在质量上也应该达到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建筑智能化工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来看,问题较多。人们在对这一技术利用期间,常常会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致使技术的运用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造成了技术浪费的同时,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工程整体效果的良好呈现。
1.3检查和维修不能满足当前建设需求
        一般而言,针对设备而言,其可以为人们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但与此同,设备如果长时间的利用,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如设备故障等。而在设备出现故障问题之后,若无法及时且快速的处理,仍然继续应用,则会引发更大的故障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效率的综合提升。并且,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设备故障解决很容易,而在偏远地区,如果没有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故障出现后找不到人维修,最终则会文言文无施工工期,进而为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管控的应用
2.1加速信息收集,提高设计效率
        在传统建筑工程行业中,一项工程从立项到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图纸设计、各单元的质量计算等等这需要查阅各方面的资料,知悉各单元的建设标准,其中涉及到的计算任务量十分庞大,同时要求计算必须要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传统的建筑设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调阅资料和进行计算上,这样就造成设计效率低下,并且资料调阅不全面或者有误也会给之后的设计工作和施工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建筑工程行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支持,而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并且对于建筑工程类的设计人员建设有专业的施工标准网站和数字图书馆,设计人员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调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就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大幅提高了涉及人员的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推动建筑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加强工程造价管理,节约建设成本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行业,由于智能化建设程度不足,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也存在很大的阻碍,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成本,这不仅给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难度,还增加了建设工程的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随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施工单位在承包建筑任务之后能够很快获得来自委托方的建筑要求、报价、具体规划细节等等信息,并且设计人员基于自身或者其他服务公司的建筑网络能够很快的设计出一套完整细致的建设方案,并且根据各项建设标准进行物料准备工作,工程造价检核人员也能根据系统中的各项要求查阅建设方案的报价准确性,在核对无误之后,造价管理人员需要可以将建设方案发放给一线监督人员,监督物料的使用工作,防止贪污浪费和偷料减料的现象发生。
2.3人员管理的精细化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技术壁垒,使人员管理进入新的阶段。通过在施工现场不同区域设置分级智能门禁系统,同时结合实名制管理系统,能有效提升人员管理的效率,达到精细化管理的层级。首先,新进人员进入生活区前,必须先进行实名制系统录入,采集相应的基本数据,然后在首次通过生活区门禁系统之前,完成人脸识别的初始登记,刷脸进入,入住相应的宿舍。未进行实名制信息采集的人员,无法通过生活区门禁闸机,更无法进入施工作业区,从而实现第一层人员的物理隔离。其次,进入生活区的作业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合格后,通过实名制系统记入相应的培训记录,并反馈至作业区门禁系统,作业人员才可通过门禁匝道,进入作业区施工,确保了岗前教育落实到位,达到现场人员精细化管理的第二层目标。
2.4安全管理的助手
        AI监控系统在工地作业区域内的大量布置,大大减少了工地安全管理人员机械化工作的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通过AI探头可以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是否佩戴劳防用品等行为进行识别,并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将违规人员的违规行为在作业区的大屏幕上予以公示,主动警示作业人员不要违规操作。通过合理地布置AI探头,改善人为巡查的不足,可以全天候无死角地对现场作业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监控,持续有效地对违规操作作业人员形成威慑;同时结合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施工人员还进行适当奖励,促进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通过深入学习,AI探头已经可以在多种场景下执行各类基础性风险识别的工作。例如,起重机械智能监控、现场动火作业智能监控、登高作业智能监控等。
结束语
        以大数据为依托,“驾驶舱”令监管部门在事故隐患期及时获取预警信息,采取必要措施先期干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基于信息公开原则,企业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数据,建立相应的内部诚信档案,将不稳定因素在项目组织阶段就进行排除,提升企业的管理能效。总之,基于“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要求,在“驾驶舱”的支持下,政府的监管将更为精准化,对企业的服务更为精细化,真正体现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谢章安.当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及应用探究[J].江西建材,2020(06):172-173.
[2]谭春梅.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09):180.
[3]厉祥.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20(09):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