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云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自然资源局,山东 淄博256100
摘要:目前,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乡村面临转型发展难题,同时村庄规划也存在理论认知层面的不够深入与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各个地区也希望通过空间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与全域管控来深层次干预乡村空间重构,持续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职能、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重要内容,从多个方面思考解决问题。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引言
为了推进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庄规划中全面落实,并且响应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全域管控的要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1重要性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关键,第一要强调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第二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民为中心;第三要强调高标准保护、高效能开发、高韧性支撑、高水平治理;第四要把握底数、底盘、底线、底蕴;第五要突出对下位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传导。从“一个基本点、两条工作主线、三个关键主题、四项谋篇布局”四个部分阐述,对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探讨。
2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2.1农村空心化问题
我国乡村振兴道路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空心化。据统计,我国每天有80多个村子消亡。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并且仍然处于加速阶段。改革开放成果卓越,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伴随着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问题必然出现,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村庄布局规划工作方面还有待调整。这个治理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也必然会面临各种现实问题,例如:乡村地方政府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也必须加快工作步伐,同时还需要参考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工作实践活动及相关经验。
2.2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我国农村乡村振兴建设正处于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明显存在由资源匮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所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农村贫困群体快速发展,不利于乡村的全面振兴。简而言之,乡村振兴还必须结合更深层次的教育培训、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
2.3村庄特色的消亡
我国村庄特色消亡问题非常严重,几乎所有村庄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改变。其背景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所导致的大量农村人口因为“二化”而被集中到城镇中参与生产,他们的消费生活模式发生改变。大量的农业人口被“城镇化”,也导致如大量的传统村落消亡,历史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拯救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已然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合力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3优化措施分析
3.1提升建设布局
在村域全范围内统筹安排农村居民点、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管控,规划建设全村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村庄综合服务设施网络。农村居民点规划:居民点布局应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鼓励通过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把未能利用的闲置建设用地置换到规划集中聚居区。
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要求,对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公共空间、建筑群体组织、院落空间组织、景观节点和滨水空间利用都要加强规划管理。科学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确定住宅的占地面积、高度、退让等控制性内容。道路交通布局:规划把村道联通正在修建的大桥,形成完整对外交通路网。梳理村域内主要道路系统和完善交通系统结构,扩展现状道路的路幅宽度和联通断头路,新建村域范围内缺乏的道路交通。并且规划新增11个停车场地,从安全角度出发停车场地结合车流集中的场所统一安排。结合岛滨水风景带规划岛环岛绿道,绿道路幅宽度6m。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生活圈”的概念取代过去的分级模式,突出适宜的步行时间内满足相应的生活服务需求。以500人为单位的自然屯组成生活圈,以步行15min为服务半径重点布置文化活动室、小型体育设施、小卖部、休憩场所和戏台等基本服务设施。1000~3000人为单位的村域构成二次生活圈,以最多步行45min为服务半径布置卫生所、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教育医疗养老设施,鼓励新建与改建相结合。基础设施布局:结合居民点分布特征、基础设施现状配置及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已建设施并从供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电信工程、清洁能源规划、环境卫生工程等需求出发,完善的基础设施布局。
3.2治理与修复生态空间
以修复生态景观格局为主导,以塘步镇水源地保护区整体保护为核心,对山、水、林、田、村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恢复及综合整治。对林地开展退耕还林、林地缓冲带植被构建等工程措施,实现林地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治理。对浔江开展河道疏通、垃圾清理、河岸植被修整除杂、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对水库进行湿地化改造等,实现水体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治理。对农田进行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体系构建、对沟渠和坑塘开展湿地化整治等措施;对聚落采取纳污水体生态修复、林盘地生态化整治等整治措施,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和聚落生活污染,实现的面源污染源头治理和过程阻控。
3.3确定村域用地布局
综合“三调”以及其他基础调查资料、上位规划要求,结合自然生态环境、产业分布和居民点聚落特征,确定村域范围总体用地布局及管控要求。结合用地需求和潜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各专项建设项目用地均可保障,其保障路径主要有盘活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调整用地结构两种方式。依照“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预留建设用地总量的5%用于村庄发展”的原则调整的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利用闲置地的同时规划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安排。根据的各项规划及通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结构调整,村庄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各地类用地布局更加合理优化。
3.4探索高新区治理新模式
基于“最后一公里”理念,破解乡村国土空间规划难题,积极推行高新区治理新模式。具体来说,增强基层党组织“党建+自治”“党建+民生”“党建+创新”能力,利用融合党建工作方法探索高新区治理发展新模式,完善高新区治理新模式中心,化解模式发展矛盾。就村庄类型探索村庄治理模式是当前地方所追求的,它所建立的是一套城郊融合型村庄强化社区综合治理机制,主要服务高新区,承接高新区功能外溢,满足高新区消费者需求为基本导向,为村集体经济实现创造了新模式。与此同时,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探索宅基地腾退机制,激活村庄发展活力。
结语
乡村地区本身具有错综复杂的地域特性,因此伴随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演变现状,我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必须起到重要作用,注重在乡村发展条件差异巨大的大背景下追求乡村振兴各方面要素全面发展,建立村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关注人口产业与资源文化变化,实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整体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贾铠阳,乔伟峰,王亚华,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8):16-23.
[2]高鑫.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城镇建设,2019(12):83.
[3]张勇.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若干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9(18):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