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

发表时间:2021/1/19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0月第6卷30期   作者:姜桂林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姜桂林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好课程思政,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标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中都有思政课程,具体讲解法律、毛泽思想概论、大学生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民族理论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换言之,培养学生们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意识。思政课程的这种思想运用于专业课中,就演绎为“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
        下面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中的火自报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有通识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实训课程等。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倡工匠精神。作为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敬业,核心是精业,关键是创新。作为专业学习的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行业企业等,首先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主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课程实训中严谨,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及各项实训任务,认真学习各项专业规范,学会与人相处及团结合作,这些都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过程中,还要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精钻,知识的学习从广泛性到深入性到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的顶点。工匠精神中的敬业和精业是相辅相成的,敬业才能精业,精业才能更加敬业。作为服务于社会行业企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知识的运用中应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专业课学习的始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学会举一反三。
        火自报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60学时,开设在第四学期。课程的学习内容有建筑消防工程认知、火自报系统施工、消防灭火系统施工、消防指挥与防排烟系统安装及调试等。首先,工匠精神的“敬业”,这是基础。在这里体现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勤于思考,热爱自己的专业,实训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设计中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今后步入工作岗位中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的信念,工作中言于利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消防系统的设计关乎人民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只有在学习中“敬业”才会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第二,工匠精神中的“精业”,这是核心。在学习中力求学懂专业知识,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求广度还有其深度,正确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从事今后的专业工作,规范是根本,规范告诉大家做设计、施工、监理、预算等要遵从哪些要求,这是作为职业人的道德底线和生命线;只有“精业”才能专业,才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但是在今后的专业工作中,还需要创新,这是作为专业人的能力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给世界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动力,才能引领专业发展步入辉煌。


        作为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至关重要,这四个关系是:
一、强化育人育才统一,筑牢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一门优秀的课程承载着知识、能力、品德和价值,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立德树人是建设开发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另起炉灶另辟蹊径,而是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德育要素”,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每个教师担起立德树人职责,每门课程融入德育元素,每项教学活动体现思政功能,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所在。这既顺应思想理论和科技发展趋势,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
二、重构全要素育人,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专业课与思政课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延伸并融入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把思政元素埴入专业课程,实现专业课中有德育,在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着知识底蕴,促进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与专业学术研究相融合、与自然科学类学科相融合。二是利用教材、教案、讲义、讲坛等载体和鲜活案例,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一贯之,与党情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相结合,与实际生产劳动和生命生活相结合。专业课程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相联系,教导学生将知识、能力与劳动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更要强调科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兴趣,明确社会责任。
三、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平衡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教材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课程教材的实际价值目的明确且十分具体,它不仅传递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传授方法论,还同时传授正确价值观、传播政治思想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
        课堂是激活教材、思想引领的主渠道。一是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二是通过劳动实践教会学生全面完整系统地认识事物本质、认识世界,客观对待自然事物,善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在动手实验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帮助学生从内心树立起追求真善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领悟科学中协作、友爱和宽容的人文情怀,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
四、打造学术共同体,淬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群体,构成学术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和谐的关键是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和学生携手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进步之真理。
        作为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2019年11月,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李素矿。
        2.《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2019年级4月,浙江理工大学出版社,主编盖庆武。
        3.《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王英龙),2020年7月,清华大学出版社,主编王英龙等。
作者简介:
        姜桂林,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授,从事建筑电气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