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消走泄法在小儿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   作者:包杉杉 王有鹏
[导读]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之一。

包杉杉1  王有鹏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150001
 

 摘要:小儿过敏性紫癜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之一。中医以感受风热毒邪为基本病机。分消走泄即指使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使弥漫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
 关键词:分消走泄;小儿过敏性紫癜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记载: “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可追溯为最早的分消走泄法思想源头。《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在治疗湿热病运用汗、下等方法,蕴含了分消走泄法的雏形。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勤求古训,不断专研,叶天士“彼则和解表里之半, 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则高度概括了分消走泄的学术思想。现将我们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体会总结如下。
1.过敏性紫癜的概述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是儿童常见的以IgA介导免疫复合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炎,疾病常累计小动脉、细动脉和毛细血管[1]。其发病症状主要有紫癜, 通常伴有腹痛、关节痛、肾脏病变等[2]。过敏性紫癜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散见于“紫癜风”“葡萄疫”等疾病的古籍记载中,如《外科正宗》中就提及“葡萄疫,其患多生于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又如《医林改错》所言“紫癜风,血瘀于肤里。”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外责之感受风热、湿热伤络和饮食失节,湿热内蕴导致络伤血溢;内在于小儿素体禀赋不足。现代医学认为HSP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异常合成、T细胞功能紊乱等有关, 其诱发因素相当复杂, 过敏和感染为最主要的致病原因[4],该病易反复发作, 病情迁延,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仍无特效药,多以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物等药物治疗, 虽能缓解病情,但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
2.分消走泄法的概述
 分消走泄之义即为使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使弥漫三焦的湿邪,分道而行,泄出体外[5]。临床中常用的“分消”法有:前后分消、表里分消、上下分消、三焦分消、脏腑分消等[6]。“走泄”之法涵盖了伤寒八法中的汗、吐、下、消、清五法[7]。在《温热论》第7条曰:“再论气病不传血分, 而邪留三焦, 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 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随证变法, 如近时杏、朴、苓等类, 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叶天士短短数句,理、法、方、药俱全,开启了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的先河。具体而言,湿热之邪久羁气分,不得外解,也不内陷,留于三焦,使得上、中、下三焦湿阻热郁,水道不利,可用杏、朴、苓或温胆汤宣上、畅中、渗下,使湿邪从三焦分而消之。
3.分消走泄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北方气候严寒、小儿多纵食肥甘厚味,其性多温,加之小儿脾常不足,不知节制,运化不及,壅滞脾胃,日久酿湿生热,故寒地小儿湿热体质多见。若湿热之邪素蕴,熏灼血络,迫血妄行而成紫癜。湿热体质形成疾病的“夙根”,究其理: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难于速化,与热相合,蕴蒸胶着,缠绵难解,所以湿热性疾病多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故王有鹏教授不仅认为湿热因素是本病发生、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而且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薛生白所说:“湿热之邪...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再者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热之邪侵犯人体,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邪有蒙上流下的特性,与热相合,热蒸湿动,弥漫三焦,三焦气机不利,水液代谢停滞,波及他脏。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邪相搏,如油入面,攻之不可,散之不去[8],在治疗上应当提倡“此则分消上下之势”,从通利三焦入手,祛除湿热。王师遵从“祛湿孤热”之法,应用分消走泄法及代表方温胆汤,分道而消,使弥漫三焦的湿邪从小便出,热邪必孤,病方得解。正如《温热论》曰:“或透风于热外, 或渗湿于热下, 不与热相搏, 势必孤矣”之意。
4.小儿过敏性紫癜案例举隅
王某,男,3岁,初诊日期2019年10月9日。患儿既往有食物过敏史,湿疹病史。家长代诉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青紫色淤斑,于1个月前在本市儿童医院就诊治疗,症状未好转,遂来就诊。刻诊:双下肢外侧出现散在青紫色淤斑,无其他不适,纳寐可, 大便干,日1行,小便正常。查体:咽部充血,舌红苔薄黄。辅助检查(儿童医院2019-9-7):过敏原检查(+):洋葱、干酪、鸡蛋、牛奶、大米、大豆、西红柿、小麦。微量元素测定:Zn:63.51umol/L↓。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诊断:过敏性紫癜。方用温胆汤合玄贝甘桔汤加味。药物:陈皮10g、紫草5g、清半夏7.5 g、枇杷叶10g、生甘草10 g、枳实7.5g、玄参7.5g、浙贝母10 g、浮萍10 g、蝉蜕7.5 g、赤芍7.5 g、茯苓10 g、丹皮7.5 g、白鲜皮10 g、土茯苓7.5 g、仙鹤草7.5 g、竹茹7.5 g、苍术10 g、桔梗7.5g。6剂, 水煎服, 日3/5剂,早中晚饭前服用。
2019年10月19日二诊,紫斑渐退,大便可无干结,舌红苔薄黄,继服6剂,用法同上。
 按语:该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易感外邪,内伏血分,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脉络灼伤,血溢肌肤,积于皮下,则出现紫癜。患儿经外院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导师综合的考虑其过敏病史、双下肢紫斑、湿热之体等因素,用温胆汤宣上、畅中、泻下,通利三焦,给邪以出路,再合玄贝甘桔汤,清肃肺中郁热,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肠中实热得泄,便干好转,方中苍术健脾利水渗湿,紫草、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之中善于散瘀,浮萍、枇杷叶加强卫表之功,土茯苓、白鲜皮清热燥湿。导师在明确湿热体质为准时,临证施治,运用“分消走泄”之法,因势利导,畅达气机, 通泄三焦,标本兼顾,内外两清,最终使邪有去路,并嘱其谨慎调护,才能促进疾病的痊愈和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张奇文,朱锦善.实用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1012-1016.
[2]罗桂贤.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1):66-67.
[3]Shin Sae Bom, Choi Yeong Jin, Lee Jieun, et al. Henoch-Sch?nlein Purpura with Concurrent Cytomegalovirus Duodenitis.. Infection & Chemotherapy, 2017, 49(2):146-150.
[4]刘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08):32-35.
[5]邓启源,邓裔超.分消走泄法临床新识[J].辽宁中医杂志,1991(05):5-6+42.
[6]曾艺鹏,李锋,蒋玉珍.分消走泄方药配伍理论探讨[J].新中医,2006(03):7-9.
[7]杨濛,翟文生,任献青等.小儿过敏性紫癜辨治九法[J].中医学报,2015,30(10):1450-14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