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脑炎一例诊治回顾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邱雪梅
[导读] 病毒性脑膜脑炎一例诊治回顾思考

邱雪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摘要:病毒性脑膜脑炎(Viral meningoencephalitis)是一类由病毒侵犯脑膜、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对患者神经系统危害较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本文对在临床中遇到的一例病毒性脑膜脑炎进行回顾分析。
  关键词:病毒性脑膜脑炎 回顾分析 早期诊断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因“咳嗽13天,头晕10天”入院。曾于当地医院门诊就诊,具体诊疗情况不详,入院症见:头晕,腰部、臀部及双下肢大腿后外侧疼痛,下蹲或坐位时疼痛明显,平躺休息及站立时缓解。查体:水平向左眼震,颈强直,下颏与胸骨柄距离3横指,凯尔尼格征(+),余未查及明显阳性定位体征。
  辅助检查:外院行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右侧额、双侧颞叶病灶: 考虑脑膜脑炎可能性大。”入院后完善血常规:白细胞:9.73*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7.8%、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62g/L;脑脊液压力:100mmH2O;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总数:11.7*10^6/L;脑脊液涂片:个别淋巴细胞;脑脊液生化、脑脊液细菌培养、真菌培养、隐球菌及抗酸杆菌培养未见明显异常。生化全套、CRP、DIC、感染标志物未见异常。脑电图:重度异常脑电图(周期性棘、慢波)。头部MRA+MRV: 1、头部MR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走形迁曲:余未见异常。2、头颅MRV:左侧横窦、乙状窦未见确切显示;余直窦、上下矢状窦及窦汇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及确切异常信号影。3、TOF MRA显示左侧额颞部局部脑膜增厚,呈高信号,性质?腰椎MRI:腰4-5椎间盘左后突出、腰5-骶1椎间盘膨出,椎间盘变性。变位试验:双侧Dix-hallpike试验(+),双侧Roll试验(-)。
  目前诊断:头晕原因待查:1)脑膜脑炎?(病毒性?结核性?其他?)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其他?结合患者外院及我院头颅MR结果提示脑膜、脑实质均存在病灶,故考虑脑膜脑炎。患者虽有受凉后咳嗽病史,但无发热、头痛等结核中毒症状,且脑脊液培养未见抗酸杆菌,故可排除结核性脑膜脑炎,考虑病毒性脑膜脑炎可能性大,但不除外自身免疫性脑炎、肥厚性脑膜脑炎等,诊断性使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并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营养神经,天麻素注射液、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头晕,甲钴胺胶囊营养神经,加巴喷丁胶囊止痛等。结合患者变位试验结果及手法复位后头晕明显缓解,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成立。

外送自身免疫性脑炎检查结果为阴性,甲功六项、肿瘤标志物、血沉、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结核杆菌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环瓜氨酸肽抗体、PPD试验均未见异常,故可进一步排除自身免疫性脑炎、结核性脑膜脑炎,治疗上加用静滴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抗炎、双氯芬酸钠肠溶释放胶囊止痛、兰索拉唑肠溶片护胃及钙尔奇补钙,3天后患者腰臀部及双下肢疼痛缓解,查体:颈强直,下颏与胸骨柄距离一指半,凯尔尼格征(±),故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量为5mg qd,继续使用4天后患者疼痛进一步缓解,故停用地塞米松,改为口服泼尼松20mg qd,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复查头颅MRI平扫+增强:1、双侧颞叶脑膜增厚,强化,提示脑膜炎;2、双侧侧脑室旁、双侧半卵圆中心及双侧额叶、右颞叶少许点状异常信号,考虑小缺血、梗塞灶。最终诊断:病毒性脑膜脑炎,腔隙性脑梗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家属知情后要求回当地医院治疗,签字并自动出院。
2讨论
  病毒性脑膜脑炎是病毒侵犯脑实质、脑膜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常多见于7-8月份,儿童为高发人群[1]。病毒性脑膜脑炎病原复杂,据统计,可引起该病的病毒有100余种,常见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不同的病毒所致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重者不仅会对患者的神经组织产生影响,还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严重者甚至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病毒性脑膜脑炎常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若炎症主要在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炎症主要累及大脑实质时,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症状[2]。具体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腹泻、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有时可引出病理反射,有轻度偏瘫或脑神经功能异常。这与该患者呕吐、双眼可见水平向左眼震、颈强直(下颏与胸骨柄距离3横指)、凯尔尼格征(+)等类似。如符合下列情况应考虑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诊断:①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等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脑实质损害的神经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③脑脊液的白细胞数及蛋白定量正常或轻度增高;④脑电图、CT和MIR检查支持病脑的诊断;⑤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脑脊液检测虽缺乏特异性,但对于鉴别诊断而言十分重要。正常状态下脑脊液的葡萄糖水平为2.5-4.4mmol/L,为血糖水平的50%-70%,而中枢神经系统被细菌、真菌感染可导致脑脊液糖含量降低,病毒性感染则无此变化[3]。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严重的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则预后不良,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为减少病毒性脑膜脑炎并发症的发生,早期临床诊断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任建宇,罗国宏.高压氧治疗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状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06):763-766.
    [2]孙文秀,王学禹.实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0-163.
  [3]周国云.脑脊液和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结核性及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02):191-194.
  
作者简介:邱雪梅(1994-),女,汉族,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