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发表时间:202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宋淑香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我国各个层面获得良好的发展,我国乡村亦是如此。
        烟台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我国各个层面获得良好的发展,我国乡村亦是如此。我国的乡村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乡村文化更是充满地方特色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乡村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笔者认为面对当前乡村文化的处境,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建立乡村文化档案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开发
        引言
        面对我国传统乡村民俗文化迅速流失和消亡的局面,民俗文化档案式保护日益受到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近年来民俗档案逐渐进入档案学界研究领域。
        1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民俗文化档案规章制度
        首先,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对乡村民俗文化建档工作进行宏观的整体规划,组织对民俗文化的搜集、调查、记录、认定和建档等活动;其次,档案馆作为民俗文化档案建设、保护和利用的主要行为主体,承担着对本地民俗文化档案管理统筹规划的重要责任,可联合博物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协助开展工作;最后,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民俗文化档案建设和保护活动,将一些民间机构如老人会、乡愁馆、宗祠、姓氏源流研究会等,纳入民俗文化档案管理的主体范围,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乡贤的引领带头作用,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保护意识,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各级政府机构和档案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主体和相应责任,规范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收集范围,确定不同类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保管方法。
        2民俗文化建档与档案记录
        21世纪以来,围绕乡村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活动,官方组织和社会力量都基于不同目的积极展开民俗文化建档活动,乡村民俗文化被不同主体记录书写、建档保管,民俗文化档案信息内容也更为丰富准确。随着信息记录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民俗文化档案专题数据库得以纷纷建立,乡村民俗文化数字档案文献逐渐成为主要记录形式。与此同时,民俗文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状况参差不齐。在民俗文化档案的形成保管中,官方与民间都以各自的方式保证、确认它的凭证性,发挥民俗文化档案的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从档案原始记录属性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建档主体基于各自目的运用各种方式所形成的乡村民俗文化档案都应当视为真实的。但这个真实性显然不能成为评估民俗文化档案信息价值的唯一标准,还应当考虑民俗文化档案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能否系统、全面、公正地记述不同地区、群体的民俗文化现象,能否在巩固社会主流价值的同时兼顾弱势、边缘群体的话语权,能否得到所记录民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和取舍,其记录方法、表达结构、载体形式又是否恰当?民俗文化档案与民俗文化活动如何互证等等内容。
        3技术与理念结合
        在民俗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新发展方向中,为建立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规范的电子档案管理,探索文化标准化发展规划,让从事文化资源保护的人员接受数字化培训应该说是有力举措。但据笔者粗浅的了解,目前多数培训机构还主要是在解决在数字化搜集资料阶段的问题,例如拍照、录音和访谈技巧等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实际上,后期对数据存储的规范与细化,资料的数据加工和数据挖掘,以及数字化研究学术伦理的反思等工作应积极跟进。例如,负责场记单填写的民俗文化影像成果的拍摄人员,他们不仅是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一线人员,也应该是数字资源存储管理平台的应用人员。只有在理念层面清楚数据库建档的利与弊,他们才能在具体数据著录过程中,了解数字化平台字段设置的意义,反过来在他们使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推进数字化平台的升级与改造。

从采集到管理,反过来通过管理检验采集资料的质量,这一循环验证的工作流才是数字化研究正常的良性运转状态。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是整合资料搜集与研究过程的立体性的工作,必须时刻强调把资料搜集同样作为研究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来看待的理念,因此,只有技术与理念的结合,才能真正进入民俗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研究。
        4用数字化手段对档案进行备份
        建立了数字档案,村民在查找文化档案时就更加方便了,通过搜索引擎搜索需要的内容就可以很快的查询出来,而且还可以对电子数据库您需要的信息进行打印复制。也能够避免孤本丢失,乡村文化失传,以及母本因为多次被借阅受到破坏和损失。对于乡村文化档案建设工作来说,从文化到档案,先进的记录技术是档案建设的支撑。民俗文化的档案化保护,其核心与难点即在于保存民俗文化的活太场景,即对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动态、全景记录和呈展。为保证民俗文化的活态场景,通常是运用文字、图片、音像及其组合式的多重手段。普查时对于乡村文化的记录方式就主要采取文字记录、现场录音、摄像等形式。所以形成的载体也是纸质版档案和碟片等。但会因为存储不当造霉变,碟片成像的色彩蜕变,录音资料老化,存储信息失真。这种传统的记录手段不仅有载体受损的威胁也无法完整,传神的呈现乡村文化,展示其魅力。在信息环境下,数字化的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技术为民俗文化信息的采集提供了全新的记录手段,使得其能够真实、形象的捕获民俗文化的全部场景;而数据库、磁盘陈列、光盘塔、光纤和网络连接以及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则为民俗文化的存储、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乡村文化的研究和复原提供真实依据。
        5做好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政策规划
        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建设工程,涉及许多政府相关部门。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发挥部门政策优势,整合政策资源。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将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省市级政府应设立相应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机构。统一管理、协调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组织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乡村民俗文化档案的资源建设工作。
        6民俗档案的开发利用
        乡村民俗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真实完整,及时建档,系统有序,分级保护和优化利用的原则。而开发利用民俗档案文化资源则可遵循“积极走出去广泛收集,通过多渠道征集民俗档案及其信息资料,以充实档案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种类;进一步统一规范民俗档案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合理分类,科学管理;编制完善民俗档案的检索工具及其编研资料,如编目索引、专题介绍和史志编纂等;加快民俗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为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做好充分准备;对于濒危的民俗文化,则要注意全面记录,留住民俗文化影像,建立多媒体档案库和数据库”等5个步骤。并且进一步总结出了6种民俗档案文化资源的新开发模式,分别是: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单位联合举办民俗文化展览;借助民俗文化概念打造特色民俗艺术品牌;从馆藏民俗档案中发掘特色民俗文化村;推进民俗影音、文艺作品的制作发行;利用民俗档案组织节庆活动,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开发乡村民俗档案充实、丰富历史文化街区。
        结语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乡村人民积累了众多民俗文化资料。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逐步解决现状问题,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助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丁华东.讲好乡村故事——论乡村档案记忆资源开台世界,2016(07):8‐9.
        [2]巩前文.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8(04):25‐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