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刘蕾1 孟凡伟1 李时荣2 杜宏博1
[导读] 摘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认真全面剖析基础教育需求,对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1.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2.佳木斯市旅游职业学校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摘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认真全面剖析基础教育需求,对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相关探究,希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的体育教育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自20世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评价体系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体育教育带来诸多挑战。高校教育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除了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在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加强职业素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良好品行的修养,真正做到德技双修。
        1课程思政内涵概述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创新,响应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对课程思政的定义大致有这几个观点:一是认为课程思政是润物无声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也有的认为课程思政首先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要有能够引导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一种素质和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有的认为课程思政是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的热点案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达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一箭双雕的效果。总之,不管哪一种观点,课程思政并不是在高校增加一门新的课程,而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大纲,将一种新的课程教学理念首先植入各高校教师中,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从而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达到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2课程思政建设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2.1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一般高校的思政课程都是大班上课,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限,而专业课教学通常是小班授课,教师对学生通常比较熟悉,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特别是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又不会感觉到自己在“被思政”。教师在进行体育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很多现实的案例来进行。这样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既使学生增长专业技能,加强实践能力,又能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
        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脚踏实地,勇做奋进者、开拓者,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结合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比直接的说教更为有力。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天然的融合作用,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的品质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3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落实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要求体育教育区别于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论更强、技能更精、素质过硬。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也提出了针对体育教育的人才定位,即提出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而怎样培养人就成了各试点体育教育院校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为体育教育解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将能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3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3.1体育专业要树立全方位“育人”发展导向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能型”体育专业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从社会供需满足的角度上来看,体育人才对社会未来的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存在着重要的意义,具有高文化素养、既懂运动营养保健方法又懂运动技术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新型体育人才,必然将替代只会运用竞技训练技术及运动方法的体育人才[1]。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要求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体育专业人才既要懂本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懂营销和管理的体育人才。从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来看,我国目前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主要是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培养营销和管理能力,这远远还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基础体育产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显然,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定位需要不断结合并加以调整,不断地调整定位。
        3.2服务社会探索课程改革
        从社会服务需求来看,体育教学人员除了学校体育教学之外,还可以有效地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及社会健康科学理论的快速发展,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也越来越强,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情况,也越来越注重体育锻炼[2]。这也使得基层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趋近于社会服务型,形成能够胜任全民健身体育专业人才指导工作紧缺,而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无法胜任体育专业指导的工作。因此,在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课程类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当下社会这一系列的需求,在体育教育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在进行运动基础课程、运动专项课程与顶点课程开设的同时,还要基于社会服务需求的考虑,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社会体育内容的相关培养,以备其进入社会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3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直接责任人,在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不仅要认真学习,做到头脑清晰、立场坚定,而且还要在行动上始终与党与国家保持一致[3]。体育教育要落实好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实施能力,就必须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
        3.4课程思政的实施注重学生的参与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反馈也来自学生,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虽然教师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但不能是用灌输的方式来实施思政,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会到如中国文化的渊源,诚信的重要性,爱国、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润物无声地进行课程思政[4]。如何做到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教师及学校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例如,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提交调查报告、课堂汇报等方式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针对不同专业课要求,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可以请行业优秀的专家来课堂讲学,也可以安排学生分批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参与企业的生成实践,在工作岗位上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内涵。
        4.结束语
        总之,课程思政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理念、结构以及对社会需求的呼应,将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有助于培养更优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冬洋.师范高校人才培养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探究[J].农家参谋,2019(23):247-248.
        [2]江静.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2):110-112.
        [3]陈长凤,侯淼,胡玥.课程思政视角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1):145-147.
        [4]王剑,柳齐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01):94-95.
        基金项目:
        1: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20JY2-27;
        2:佳木斯2020年度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