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铁路站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网络舆情能够反映这人民的意愿与思想,同时也影响社会稳定与运转。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已然成为了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它不仅能够放大了社会舆论,同时还会影响到社会舆论的环境。那么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只有我们强化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才可提升执政水平,促进国家安全、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网络舆情;治理措施
1导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对社会问题观点的体现,也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网络社会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但是网络社会中充满着各种风险,而网络舆情风险则是近年来日趋严重的风险之一。因此,网络舆情风险治理成为网络社会风险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网络道德约束不足和相关法律规制不完善的条件下,网络舆情易呈现情绪化、复杂化和放大化的现象。信息化的快速兴起加速了网络信息的快速流转,网络舆情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科学研究并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创新网络舆情治理及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提升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水平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论治理的不足
2.1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陈旧,无法满足当前舆论治理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经常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那么面对日益增多的网上信息,以往的人工检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网络舆情检测的需要。另外,就网络舆论监督系统来看,只有部分部门安装有智能化的舆论监督系统,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网络舆情监督与治理的需要。而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便使得网络舆情监督治理能力不足。
2.2网络舆情监管及问责制度不完善
首先,网络舆情监管不力。在信息化发展时代,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突发性和难控性等特征,这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必须及时疏导、实时监管,否则就会滋生网络暴力事件。但是,个别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知识,不了解网络舆情自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缺乏对舆情事件的事前监测、事中化解和事后评估体系相关制度,热衷于传统的行政管制,疏于监管或监管滞后,最终导致网络舆情失控。其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的治理受到多个主体的共同影响,如政府、网民、媒体等,而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政府既是网络舆情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因此,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再次,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协作。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涉及政府的诸多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权责边界不清,影响了网络舆情的管控。最后,舆情治理的问责机制不健全。政府缺少舆情治理的评价问责制度,尤其是缺乏自下而上的评价与问责制度,导致舆情治理的效果不佳。
2.3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缩短,应对难度相对加大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事件的发酵时间缩短,留给政府监督管理的时间减少。而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民众极易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当某件热点舆情出现时,最先发声的观点往往具有较高的引导性,但是因为我国网络舆情监督与治理的手段不成熟,所以在网络舆情初期,常常会出现舆论沟通不畅、官方媒体与网络舆情观点相驳的现象。正因这样,便加大了网络舆情的应对难度,拖长了网络舆情处理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相关部门欠缺必要的应对技巧,处理手段落后,再加上对网络舆情程度的判断不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网络舆情的治理难度。
3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措施分析
3.1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公开制度
在信息化时代,树立公开、透明、参与为导向的政务信息目标,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数字信息各自独立封闭的局面。第一,明晰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与范围。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明确其岗位职责,从而保证信息公开工作的权责相当、运作标准。第二,明确政务信息公开的流程。第三,及时向网民提供完整的权威信息。针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政府应密切关注舆情的焦点,及时发布权威分析报告,既可释疑,又能正确引导舆论。
3.2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大对网络舆情的良性引导和管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遍应用,给予了民众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人人对可以就社会热点事件来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在此背景下,要想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监督治理,仅依靠以往的封号、删帖等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大对网络舆情的良性引导和管理。例如,在网络舆情治理上,相关部门应主动发声,引导舆情,并站在民众的角度来思考舆情、解决舆情。其次,相关部门应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很多舆情会在网上突然爆发。如果这时候,官方媒体能够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网页等方式公开事件的详细细节,便可有效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推动网络舆情事件的解决。
3.3立足于新媒体终端,建设网络舆论宣传与公开平台
第一,政务公开角度。地方政府应当及时将政务公开信息发布至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扩大政务公开信息的宣传面,让公众更为及时的了解相关信息。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微博话题、微信推动等功能,在两会召开和其他重要会议期间,向公众发布相关的信息,增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平台的影响力。第二,官民互动角度。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地方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政府舆论治理的对象是公众,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忽视公众意见。对于相关热点事件、敏感话题以及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公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加强舆论治理,营造舆论氛围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要加强官民互动,倾听群众意见。为此,地方政府需要在新媒体终端上建立政府公开答复机制,针对群众在新媒体平台上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予以答复,形成科学的舆情检测和舆情引导机制。第三,公开及时角度。政府在新媒体终端公开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高效科学的基本原则,及时发布相关的权威信息,让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有力回击谣言。同时,地方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全面公开相关的信息,及时回应公众需求,避免公众出现误会。
3.4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工作智能化,提高网络舆论的反应能力
在网络舆情监督治理中,如果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工作智能化,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舆论的反应能力,增强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另一方面是在特定事件的舆情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将这两种舆情监测方式都智能化,便可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提升网络舆情监督的效率。例如,通过创建电子信息网络舆情监督系统,提升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整理的智能化水平,可辅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舆情,及时分析并整理出舆情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趋势。
4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发酵速度加快。这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而随着网络舆情的不断演化,我们应增加对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视,并通过完善体系、妥善引导、智能化系统等方式,来提高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增强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义庭.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08):51-54+60.
[2]聂瑞涛.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安全和舆情的管控策略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02):17+19.
[3]张思龙,王兰成,娄国哲,高宾.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研究的前沿演进和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9,28(0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