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李晓静
[导读] 摘要:彭水民族文化厚重而丰富,近些年来,彭水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依然存在着少数人认识不足、后继乏人以及发展前景堪忧等问题。
        彭水县委党校
        摘要:彭水民族文化厚重而丰富,近些年来,彭水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依然存在着少数人认识不足、后继乏人以及发展前景堪忧等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着手来解决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彭水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一、彭水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一)彭水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彭水是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等民族长期杂居。在长久的的历史发展中,彭水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以苗族文化为例。彭水苗族主要分布在鞍子、梅子垭、诸佛、善感、鹿角等乡镇,有苗族人口约33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7%,约占重庆市苗族人口的70%、约占全国苗族人口的3.5%,约占世界苗族人口的2.8%,是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彭水苗族历史可追溯至部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苗族文化,是彭水民族文化的代表。
        (二)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概况
        彭水县委县政府和彭水人民为彭水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了许多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比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35项、县级非遗项目235项,完成了罗家坨苗寨、佛山苗寨、阿依河苗寨等11个苗寨的保护建设,并将它们全部纳入县乡村旅游规划。二是传承工作缓步推进。成功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6名。成功申报市级传承教育基地(学校)5所、全县评出县级“歌师傅”10名,建立县级传习所8个,鞍子苗歌、梅子山歌和诸佛盘歌进入了课堂。三是品牌打造工作成效明显。本县利用资源优势,连续四届举办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连续八届举办苗族踩花山节,举办了高台狮舞大赛、苗族赛歌会等系列活动,成功打造独具特色的彭水节庆文化品牌;精心编制《苗乡菜谱》,收录了太子豆花、晶丝苕粉、郁山三香、无忌烧白等共90余种苗乡美食,成功打造我县特色美食品牌等。四是文旅融合工作进程加快。积极建设打造蚩尤九黎城,全面展示苗族文化特色,还常年进行苗祖蚩尤专场演出,成为彭水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名片。
        二、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给彭水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传统的、耳熟能详的民族文化,主观认为其“土、老、丑”,已经过时,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缺乏严格的监管、考核制度,重申报、重开发,轻管理、轻保护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后继乏人,民族文化面临人才危机。首先传承人青黄不接。比如:鞍子苗歌、普子铁炮火龙、吊脚楼工艺、郁山擀酥饼、蛇毒疗伤等项目传承人,50 岁以下的青壮年仅占总人数的20%,比重甚小;甚至一些项目的传承人没有青壮年,全是老人,比如乌江号子和诸佛盘歌,传承人均在60 岁以上。且某些项目传承人稀少,比如嗡仅有1 人,幺二三鼓3 人,力量非常薄弱。随着老年传承人的去世,一些诸如郁山古法制盐等项目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长久下去,彭水某些民族文化元素必将出现断脉。其次是专业人才较匮乏,比如县文物管理所人员编制少,新人少,无法适应新时代文物工作节奏,导致文物的研究、活化、利用等工作难以开展。
        (三)困难重重,民族文化发展前景堪忧。首先是城市化挤压其生存空间,民族特色逐渐淡化。比如由于受宅基地复垦利益的冲击和木结构房屋维护成本高的影响,私有产权人复垦需求越来越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消失情况严重。其次是功利驱动,跟风式开发、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这导致一些传统民族文化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厚重底色。比如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盆景”“伪民俗”现象。最后是经费投入不足。比如除国家级非遗项目外,市级项目保护传承经费较少,县级非遗项目无专门保护传承经费,传承人群工作无保障,动力不足。而文化产业本身存在效益不高、前景难以预料的特点,因此民间融资也比较困难。
        三、关于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引领,做好彭水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工作。政府要加大宣传,消除部分群众对于民族文化“土、旧、丑”的偏见,提升全体彭水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调动全体彭水人民参与到本地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中来。正视民族文化发展困境,正视城市工业文明带给民族文化的危机,积极挖掘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展开民族文化资源的摸底调查,归纳梳理、登记建档,做好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政府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促进彭水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培养人才,强化彭水民族文化发展的智力支持。人才培养是彭水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大计。彭水文化的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教育。依托高校,培养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专门人才,尤其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依托高校,对县内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开拓其眼界,提升其素质。加强与市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对接,定向培养专业型人才,加快民族文化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二是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快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评定工作,授予其荣誉称号、颁发艺术津贴等。财政拨出专款,鼓励和支持传承活动,在此基础上,政府要扶持传承人成为文化产业带头人。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提高待遇福利,创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人才的工作激情,把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讲奉献的人才队伍。
        (三)坚持原则,促进彭水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协调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尤其要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不能因为功利驱动,而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礼仪、风俗、审美等,同时也不能死守陈规,要剔除一些腐朽落后的因素,积极转化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新时代民族文化。
        (四)深度挖掘,促进彭水民族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彭水具有厚重的文化资源,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适合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我们可以坚持“以节为媒,挖掘文化,包装产品,发展旅游”工作思路,深度挖掘彭水民族文化的内涵,办好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节日,利用 “晒文化•晒风景”活动平台,大力促进彭水旅游业的发展繁荣,也提升彭水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促使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彭水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
        (五)加大投入,强化彭水民族文化发展的资金保障。要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资金,统一规划、重点建设、严格管理,争取打造出特色浓、收益高、影响大的文化品牌。还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民族文化项目进行投资和资助,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参考文献:
        [1]余继平,余仙桥,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37(1)
        [2]林成芳等.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