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烟井冈山卷烟厂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加大了企业风险的形成,这就必须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企业风险。同时,应当加强风险管理,适时化解企业风险,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风险 风险防范 风险化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开始全面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融为一体,市场、金融以及经济全球化扩张,导致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加之信息的不完备与非对称性,更加大了企业风险的形成。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成为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原动力来自企业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如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方式、方法;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等。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常见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灾害风险等,这些风险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才成为必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风险预警、评估系统,分析各种风险的类型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因此,风险防范既是企业管理的必要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才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配合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目标。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企业风险
既然内部控制是作为防范企业风险的机制而存在,那么如何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前者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工作效率,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后者则是以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为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些控制措施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1.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的范围很广,包括企业内部除了会计控制之外的所有控制,如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安全和质量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和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决策及行为等方面的控制,但重点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控制等。
强化董事会的功能。要改善我国企业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严重缺位的现状,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进行战略决策等。
完善监事会制度。我国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在引进外部董事制度后,仍然应当继续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应当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应当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为使其能够胜任财务监督等职责,监事应具有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德治建设,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德治必须有一个道德规范和原则,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企业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是未来企业内部控制的总纲。
2.以会计系统为核心的会计控制
根据新《会计法》和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结合企业现状,笔者认为,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做到企业收支心中有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经营也不例外,必须实行有效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既定目标而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这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预算是控制的基础,只有在预算体系正确完整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完善的内部控制。
(2)加强会计系统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会计系统是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企业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会计作为一个控制信息系统,对内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3)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常进行。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审体制,内审不受管理层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明确内审的宗旨、职能和地位、权限,以及内审范围、程序、方法等。内审机制要有畅通的报告关系,能直接向内部管理层之外的阶层报告。内审与外审、上一级审计与下一级审计相结合多层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客观地位的局限性,内审无法对本企业领导者和同级管理层进行审计,为弥补这一控制的薄弱环节,应该会同外部审计或上级内审部门负责对下级管理层的审计,对各级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
三、加强风险管理,化解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虽然可以防范企业风险,并构成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但内部控制并不等于风险管理本身,它不能转嫁、承担、化解或分散企业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当企业风险产生并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通过风险管理,才能转嫁、承担、化解企业风险。由于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选择某一种对策不一定能规避风险的发生和减少风险损失。所以,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在研究分析风险特性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或数种最好的解决途径,就像对人治病一样尽可能做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1.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责任
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经营者全盘负责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建立从董事会到各职能部门、员工个人的严密、畅通的信息网络,形成以各部门、各小组为单位的风险责任中心,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责任到具体每个人,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寻找负责对象,并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促使责任人在未来经营期间不再重蹈覆辙。在确定收益增长、业务创新的同时,明确现金流量、投资回报、资产周转等具体的财务指标,使风险控制细化到基层部门,企业每个员工都承担风险控制的责任。
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风险
风险的预警、评估既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预警系统,企业一旦有风险的苗头出现,即可进行防堵,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避免或减弱对企业的破坏程度。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每个部门应制订清晰的风险管理目标,将该部门可能出现的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细化分析,预设能够承受的各种目标,一旦超出这些目标,就进行调整,使企业按既定目标运行。
3.事中风险、事后风险的管理
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风险与危机可能存在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定量、定性分析方法,观察监督风险状况,及时预防、阻止、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企业通过参加保险、签订合同、要求担保、承包和租赁等方式,将风险损失及其有关财务后果转嫁给其他单位或组织,实现风险社会化;企业进行多角经营或筹资,使项目之间盈亏互补,增加企业销售和盈余的稳定性,把投资风险不同程度地分散给它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等。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企业应合理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继续生存、维持企业资金正常运营,并吸取教训,做出必要的总结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吴群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的必要环节中外管理导报
[2]李凤鸣 企业风险管理[J] 审计与经济研究
[3]杨有红 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