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落到实处,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片区城市更新为例,探讨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空间重塑。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空间重塑;城市更新;乌鲁木齐
步入新时代,需要我们对城市更新工作再认识。传统城市更新工作过程中为了解决诸多的城市问题,主要是对物质空间进行整治和提升,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的提升。面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怎样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落到实处,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呢?本文结合实践项目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空间重塑
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新时代城市更新建设工作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传统的旧城改造通常是采用完全拆除的方法,重新对该区域进行定位,而忽略了该区域原有的城市记忆和生态环境格局,造成吸引力和活力的丧失。“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从城市自然和生态基础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重塑,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 “三大效益”。一是社会效益,坚持人民为中心,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功能,提升社区环境,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经济效益,结合棚户区拆迁及功能疏解,探索存量用地有机更新,激活土地价值。三是生态效益,严格保护自然山水空间格局,增加生态空间和绿化空间,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和城市生活环境。
2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片区城市更新实践
乌鲁木齐是典型戈壁绿洲型城市,由于受地形和发展空间限制,城市建成区逐渐向北扩张,形成南北向带状城市。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高新区(新市区)逐渐融入城市,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阿勒泰路片区位于高新区(新市区)南部,基地周边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城市建设趋于成熟。片区地理位置优越,作为城市快速路的北外环(苏州路高架)、阿勒泰路高架,是城市交通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阿勒泰路片区虽然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但缺乏有效保护和利用。早期粗放式城市建设导致蜘蛛山山体被侵蚀,阻隔山体开放性,山体自然界面开敞率低,“近山不亲山”;和平渠河道干涸,滨水空间被阻隔,绿化景观效果差等问题。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棚户区多位于山脚下和水系旁边,阻隔了自然山水资源。
规划依托片区现有山水资源本底,修复片区生态环境,并通过 “显山-露水-透绿”手法将自然融入城市空间格局,构建蓝绿交织的绿化水系网络系统。以此为空间骨架组织城市开放空间和景观系统。结合地块更新,完善公服设施和空间要素组织,创建设施齐全、服务优质、景观优美的城区。
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设计策略
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应该首先从自然生态层面对片区进行梳理,修复自然本底,在此基础上引入居民活动,合理组织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生态层面的城市更新分别从修复生态基底、贯通生态廊道、构建蓝绿网络系统三方面来修复区域生态空间,提升整体生活环境。
3.1修复生态基底
(1)修山
①保护核心山体,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协调区三级保护区。蜘蛛山山体禁建区内严格保护,禁止除公园以外的开发建设,严禁兴建非公共用途的建、构筑物;控制山体周边建筑高度,严格控制山体周边地块建筑高度和风貌。
②对山坡固土修复。对蜘蛛山山体边坡和受破坏类型,结合现状土质和破坏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固土处理,避免水土流水和滑坡的自然灾害发生。
③对挡土墙景观化处理。
在考虑挡土墙防护功能的基础上,引入景观设计的手法,结合不同地段和景观需求,营造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化挡土墙,使现有的裸露混凝土挡土墙融入周边环境。
④优化植被种植。蜘蛛山现状乔木多为5-10年龄人工林、品种单一,生态效益较差,规划以植物景观恢复为前提,通过水土保持、植被抚育等手段优化植物种植,优先先锋植物、固氮植物、乡土植物。
(2)理水
①区域水系连通,稳定水源。结合全市再生水利用及“六主七支”的水网系统,将片区周边的水系连通,上游通过其他水系补给和平渠河道用水。
②拆除河岸两侧自建房,打开滨水界面。拆除河道两侧滨水建筑面积总计13.42万平方米的自建房,打开滨水界面,营造良好的滨水生态空间,还绿于民。
③河道“生态化”微改造,还原河道自然面貌。在原水系蓝线的基础上对原渠道及建筑物进行相应的改造,拆除部分硬质岸墙、河底衬砌、两岸栏杆,缓坡护岸,恢复河道生境。
3.2贯通生态廊道
(1)显山
①打通主要的观山视廊和临山界面。建立山-山、山-城之间的廊道,保证周对边的鲤鱼山、红庙子山、和平渠等开敞空间眺望通廊的控制;拆除山脚自建房,保持山体的开放性和通透性。
②控制“山-高架路”视廊。阿勒泰路高架和苏州路高架上作为重要视线路径,以眺望控制法确定看山的眺望廊道宽度(视角约60。)及山顶标志。
③连接绿化渗透廊道。依托现状东西向的六条道路,结合慢行空间的打造,形成休闲景观同连廊,将绿色空间引入到城市空间内部,构建网络化的绿地系统。
(2)露水
在现有和平渠主水系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段扩大水面,形成大水面节点,并引出5条分水渠至沿线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水景观节点。
3.3构建蓝绿网络生态系统
通过上述的修复生态基底,贯通生态廊道,将水系和绿化融入到城市空间格局中,构建出蓝绿交织的绿化水系网络,并以此为空间骨架,组织城市的开放空间和景观系统。
3.4织补城市功能与设施
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进行重塑,合理组织城市空间各要素,结合片区需求,按照标准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树立良好的空间形象。
4小结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到“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是创建优良的人居工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阿勒泰路片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以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运用“显山-露水-透绿”的手法,对山体、水体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形成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空间骨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存量用地更新,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等,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工作应结合当地特点,挖掘区域特色生态资源,严守生态空间的底线,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城市奠定良好的生态空间骨架,重塑城市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结合存量用地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品质,营造出山清水绿、舒适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城市建设的“三大效益”,使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催化与转型:“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