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上   作者:段春芳
[导读]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体系中,文字作为构成语文世界的基础要素向学生展示着不同的知识。要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语文概念,实现思想上、情感上的共同进步,教师应做好语文启蒙教学工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文字教学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基于此,对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邯郸市丛台区连城小学  段春芳   056000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体系中,文字作为构成语文世界的基础要素向学生展示着不同的知识。要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语文概念,实现思想上、情感上的共同进步,教师应做好语文启蒙教学工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文字教学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基于此,对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汉字文化;小学识字;渗透
        引言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除了识汉字和写汉字外,汉字文化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汉字与其文化不可割裂的紧密关系,学习汉字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开端。
        一、将汉字文化与经典诵读相融合
        汉字被视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其与语言相互配合,将未来的个体引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的重要材料,汉字的出现为学生展现个人智慧打开了新的大门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的汉字教学工作迫在眉睫。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处于学习文化知识、接触外界环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与信息加工能力正在不断发展,面对教师所给出的教学内容,其能够主动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教学矛盾,也能够依靠客观生活补充理论知识。要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与技能上的共同发展,教师可从尝试将汉字教学与多元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接触汉字、解读情感的机会对于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语言已经成为其表达个人能力、展现个人语文积累水平的重要渠道。教师可结合《经典诵读》材料发起阅读互动,帮助学生感受文字中所包含的独特魅力,对教学知识做出积极回应。在教学环节教师将《少年中国说》《静夜思》《蜀道难》等经典诗词篇章导入到朗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对文章中相关字词的情感加以描述。
        二、借助图画,学习象形字
        象形字又称表意文字,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转变而来的。象形字来源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其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课上学习之后,学生知道了汉字是如何起源的,知道了我们有着富有智慧又敢于开拓的祖先,甚至还领悟了一些汉字在书写时的要点。课后,兴趣盎然的他们会主动去搜索更多的象形字,认识更多的汉字,课堂教学也就延伸到了课外。例如,《日月水火》这篇课文打开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新世界,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中,感受着中国象形字的魅力。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象形字的创造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是富于智慧和开拓精神的,汉字的发展与变化历经了几千年,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三、自主拼读,体会音韵铿锵
        汉字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其实也是一个审美对象。鲁迅在研究汉字的时候提出,汉字具有三美,其一就是“音美以感耳”。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拼读汉字,尝试体会其中的音韵美。教师要将汉字学习和古诗词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平仄感悟中体会汉字的抑扬顿挫,感受其和谐悦耳的声调,从而体会汉字的音韵美。例如,在教授《古对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课文,尝试模仿古代文人摇晃脑袋,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的音韵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说诵读后的整体感受。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很舒服,让人感觉音韵很和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数、平仄、韵脚等角度入手分析。如有学生发现:“这段文字每两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而且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字标注出来,说说它们的韵母分别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你还知道哪些以ang为韵母的汉字?能否说出来呢?”学生找到了“食粮、捉迷藏、忙”等汉字。教师再鼓励学生思考:“如果要你试着作诗,你会如何安排这些字呢?怎样才能体现出音韵美?”有学生造出了“蚂蚁每天都很忙,忙着运食粮”这样的句子。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生字,而且还关注到了汉字的音韵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韵脚,并试着找出具有相同韵脚的词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词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能感受到汉字铿锵的音韵美。
        四、知字意,会其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汉字中,会意字非常特别,充分体现了汉字的造字智慧。在识字教学中将汉字文化渗透到会意字教学中,可以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学生在分析汉字意义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理解造字方法,从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如,“既”和“即”对小学生来说极易混淆。为此,教师采用渗透汉字文化、挖掘汉字本源的方式,引导学生区别记忆。对比“既”与“即”的甲骨文字形,其左边的部分是指同一种食具,而“既”的右半部分表示一个人吃完饭要离开的样子,“即”的右半部分则表示一个人正面向吃饭的器具,将要吃饭。因此,表示已经完成的意思就用“既”,而表示还未开始的意思就用“即”。学生结合“既”与“即”的字形和字义,有效地区分了这两个字,对汉字的会意造字法有了深入的体会,在理解造字方法的过程中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具体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汉字从产生到发展,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识字教学中,从汉字文化的源头出发聚焦和触摸蕴含在汉字中的智慧,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丹.浅谈语文识字教育与汉字文化的关系[J].汉字文化,2019(22):96-97.
[2]戴长友.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19(32):113.
[3]黄筱玲.小学语文课堂汉字文化渗透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29):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