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德行”思想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上   作者:徐泽
[导读]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的方向,并为哲学加入了伦理学思想。通过《美诺篇》和《回忆苏格拉底》两篇著作中苏格拉底的言谈,简要分析关于“美德可教”、“美德即知识”等关于德行的思想。

云南昆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泽 650500

摘要: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的方向,并为哲学加入了伦理学思想。通过《美诺篇》和《回忆苏格拉底》两篇著作中苏格拉底的言谈,简要分析关于“美德可教”、“美德即知识”等关于德行的思想。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诺 美德
        1.绪论
        苏格拉底德是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许多经典观点,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最先提出哲学关注的对象不应该是万物的本原,而应该是人,讲人们的视角从自然拉回到人自身。苏格拉底认为其他哲学家门对于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不仅是因为这个根本原因难以确证,更是因为这样的辩论对于人类本身没有任何帮助。哲学应该是一门以人为目的的,并且可以服务于自己和他人的学问。在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涯中,几乎没有留下著作,关于他的思想,多数是由柏拉图或其他学生来整理成书。柏拉图在著作中以对话的形式阐明苏格拉底的观点,柏拉图全集中的美诺篇,以亚里士多德与美诺对话的形式,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德行”问题的观点,另外,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也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一些与德行有关的理论。
        2.《美诺篇》
        2.1美德能教吗
        《美诺篇》开篇以美诺询问苏格拉底“美德能教吗”开始,首先对于什么是美德进行讨论,因为必须要先明确美德的定义,才能继续探讨是否能教的问题。对于什么是美德,美诺列举了男人的美德、女人的美德、孩子的美德、老人的美德,还提到了自由民和奴隶,可以看出,美诺其实是在按照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来划分美德的标准,但没有对美德本身的性质做出定义,只是表述了一些美德的表现形式,并不能普遍适用。在苏格拉底的继续追问中美诺认为“对优秀事物的向往和有能力获得它们。”是对美德的定义。对于这一定义中的获得的方式苏格拉底提出疑问,是否应妥当的在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即“正义地”,否则按照美诺的定义无论用什么方法,即使是以非正义的方式得到向往的事物也可以被看做是美德,但很明显这是错误的。苏格拉底修正后的定义虽然更加合理,但这样同样也不能将之作为美德的普遍定义,这仍然只是美德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美德的一种。
        2.2灵魂回忆说
        在辩论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提出了另一个命题,灵魂回忆说。他赞同宗教中灵魂不朽,灵魂死去后会再生的观点,并且进一步认为灵魂在多次重生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他所见过的事物,而现在的他认为是学到的知识,其实只是在现在这个肉体中的灵魂回忆起了他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的东西。苏格拉底以童奴作为举例对象,以引导童奴的方式,回答一些数学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些知识并不是苏格拉底或美诺先前教授的,苏格拉底做的只是引导,所以证明在今生之前这个童奴就已经获得了这样的知识,“要么说他在某个时候获得了他现在拥有的知识,要么说他始终拥有知识。”所以在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情况下,可以只通过引导就能回忆起来。
        2.3美德与知识
        既然对于美德还没有找到最普遍适用的定义,那就只能以假设的方式继续探究,苏格拉底先假设美德是可以进行教授的,而“人所教的都是知识”。定下这个前提后,还需要证明美德是否是知识,美德本身是好的东西,人们也会因为美德而得到益处,另一方面,能得到益处的东西同时也可能带来伤害但并不是这些东西本身的错,使用这些东西的主体才是决定它们到底能发挥好的作用还是会带来伤害的关键,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关键就是智慧,运用智慧来控制使用的程度,使之在合理的范围内运用才会带来益处,随后苏格拉底得出了结论:“美德作为某种有益的事物,一定是某种智慧。”但美德与善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美德可教,那么就存在一个教授美德的教师,但他不认为这个教师是那些被称为是智者的人,因为他并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哪位智者专门传授美德。在这一方面,苏格拉底推翻了之前的假定,认为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的科目是不成立的,既然美德不能教授,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知识。随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了意见与知识,认为“正确的意见和知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正确行事,拥有它们的人可以成为真正的向导。”正确的意见虽然可以用来指导行为,但正确的意见并不是随时都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需要用理性来把正确的意见固定在人们的心灵中,这个固定的过程就是回忆,而固定之后,正确的意见就转化成了知识,所以意见与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苏格拉底在《美诺篇》中几次追问美诺什么是美德,但并没有得出使两个人都满意的回答,所以没有为美德定下普遍适用的定义,也没有为美德的来源及传播途径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可以看出,对于美德本身,苏格拉底初步认为是在智慧的指导下获得好的事物并使之有益的能力。



        3.《回忆苏格拉底》
        《回忆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色诺芬对于苏格拉底的言行进行收集整理而成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以色诺芬的视角记录了苏格拉底许多关于德行问题的探讨。
        在书中的第六章,苏格拉底对于应该与怎样的人交朋友应该如何保持友谊的问题与克里托布洛斯进行对话。对于选择交往的对象,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一些不应与之交往的对象的特点,例如不能自制、不能自给自足、贪便宜又不愿付出、爱争吵等等,存在这些特点的都是在交往中应该避免的人。但在还没有开始交往的时候如何能发现这些不良特点而加以避免,苏格拉底以雅典人民热爱的著名将领赛米斯托克勒斯为例,说明要先约束好自己的言行才能吸引有相同优良品质的人来做朋友,苏格拉底的这个观点与我国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俗语十分相似,有相同特点的人总是会相互吸引。而后在对于如何与拥有优良品质的人保持友谊的探讨中,苏格拉底指出了德行在其中的重要性,朋友双方都是德行高尚的人,能够互相帮助,排除分歧,可以长久保持友谊。在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之后,再与其他有德行的人做朋友,不仅能够在事业上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国家的良好发展,因为“这些美德肯定会使他们为着荣誉和祖国甘冒一切危险而不辞。”
        在第九章中,苏格拉底把德行与智慧联系起来,认为“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与美诺篇中一样,苏格拉底仍然认为德行是一种智慧,那些有自制力且做的都是有益的事情的人是拥有智慧的人,自制是德行的基础也是一种美德,这种自制并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不得不自制,而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这样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自制可以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处理好自己和朋友的关系、甚至可以促进城邦良好发展,这些有智慧的人不愿意去做没有益处的事情,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则不可能做有益的事情,即使他们有意愿去做有益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成功。
苏格拉底很重视美德和德行,不止在语言上、理论上强调什么是美德,更注重在实践中践行美德,以美德的标准为人处世,在人际交往中,能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而后与同样品德高尚的人结交,才能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没有对美德、德性的定义过多表述,而是更强调在具体实践中的美德。
        4.苏格拉底“德行”思想的意义
        在苏格拉底中年时期,雅典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人斯巴达人及伯罗奔尼撒联盟中的其他城邦混战,这一战役直接导致了雅典城邦的危机,使雅典由兴盛急转而下,几近衰败,政权几度转变。这时的雅典社会情况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心浮躁,人们之间互相争权夺利,价值观已经发生扭曲,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苏格拉底预视到就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城邦毁灭,为了重新唤醒城邦人民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恢复城邦应有的秩序,苏格拉底倡导人们应以符合美德的标准生活。苏格拉底不仅为青年人解惑,探讨什么是美德的标准,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在生活中的实践,在实践中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例如要节俭、要孝敬父母、要及时的自我省察、要仁爱、坚持体育锻炼等等一些本应如此却被忽视的事情苏格拉底希望能通过这些行动恢复雅典的精神,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不可否认他所提倡的这一系列做法,在当今世界的价值观中,仍然是正确的。
        苏格拉底将德行与知识联系起来,认为有道德的人同时是有知识的,因为没有知识作为指导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符合有德行的事情的,从而就得出了“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认为人们都是趋善避恶的,没有人会愿意主动追求恶的东西,在明知道一件事是不道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那一定不是在真正的意见或知识的指导下做出的。因为苏格拉底将德行与知识联系起来,被后世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称为伦理学的创始人,为后世开辟了伦理学研究方向。
        苏格拉底将哲学的视角从“天上拉回人间”,从关注自然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注,改变了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为了标明这一转变,人们将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自然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用问答法的方式对事物本质进行探索,而不是直接对某物给出结论,注重哲学问题思考的过程,使得对着哲学的思考一直在路上,而不是终点。这种问答法的方式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普遍适用的定义,但却影响了柏拉图,更被柏拉图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而且也继续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们。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并在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思想的影响下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虽然苏格拉底在解释他的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引用了宗教神学使他的哲学思想中带有了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成功的哲学家,他这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人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苏格拉底虽然已经远去了, 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却是不朽的,不仅影响着近现代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也对我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版.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 1 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4]赵敦华.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88-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