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思想来源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上   作者:李学凯
[导读] 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李学凯    1500000

【摘要】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关键词】自然哲学,形而上学,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古希腊哲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自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达到顶峰。形而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达到顶峰。他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研究路线的思想。
        (一)质料因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宣传‘‘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水是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泰勒斯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可能是看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或许亦受到了古代神话的影响,因为古希腊神话把海神夫妇作为创世的双亲,古埃及和巴比伦也认为万物由水而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应该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是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
        恩培多克勒是一位多元论者,他认为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他认为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阿那克萨戈拉受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传统的影响也在物质性的东西中探寻万物的本原,不过他把本原看作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子’’作为本原。种子具有以下的主要性质,第一,‘‘种子’’是永恒的。第二,‘‘种子’’是无限的。第三,‘‘种子’’是同类的。第四,‘‘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第五,‘‘种子’’是没有运动能力的。
        在万物本原问题上,德谟克利特以包容百川的大家风度,对以前各派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在本原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原子—虚空理论。他称为原子和虚空为存在和非存在。充实而坚固的是存在,空虚而稀薄的是非存在。虚空并不比物体缺少什么,因此说存在与非存在同样存在。
        古希腊自然哲学都是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出发,认为世界上万物的本原都是一种或几种事物构成,这些物质是万物的始基。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质料因。所谓‘‘质料因’’,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其中的东西,例如雕像的青铜,房子的砖瓦,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的可感事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阶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正因为质料在事物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二)形式因
        希腊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性或流动性,这就使以普遍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巴门尼德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显然,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驻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他的大致观点如下,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第三,存在是不动的。第四,存在是完满的。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根据‘‘逻各斯’’生成。逻各斯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中文由于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如何认定和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和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两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 在万物本原问题上,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对数学的研究,认为数的本原即是万物的开始。


因为在所以的本原中,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在他们看来,同火,土,气,水相比,数和那些存在着的东西以及生成着的东西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同时,从某一方面看,数的属性是公正,从另一方面看,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智,或者机遇,其他事物也都能用数来表示,而且,他们还看到音阶的特点和比率也在数之中,并且,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个本性乃是对数的模仿。在整个自然界,数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便认为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天界不过是和谐与数而已。
      所谓‘‘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不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三)动力因
        恩培多克勒认为万事万物是由火,土,气,水这四种元素构成,但是这四种元素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它们之外’’的‘‘有爱’’与‘‘争吵’’作为动力才使得他们分分合合。‘‘有爱’’是一种亲和力,靠它组合四根,形成万物。‘‘争吵’’是一种离散力,由它导致事物的分离消亡。这两种永恒的力量大小相同,作用相反,交互消长,轮流坐庄,形成宇宙万物的生灭,不停流转的总画面。
        自主的理智是运动的原因。‘‘努斯’’是阿那克萨戈拉哲学的重要概念,关于‘‘努斯’’的性质和作用,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其他的东西都分有每一事物的一部分,只有努斯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在万物之中,它是最精粹和最纯洁的。它有对万物的一切知识和最大力量。努斯还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无论是较大的还是较小的。努斯也主宰着整个漩涡运动,使这种旋转开始。努斯知晓一切被混合的东西,被分开的东西和被区别的东西。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以及一切现在存在而且将来也要存在的东西,都为努斯所安排。这个永恒的,无限的,无形的,独立自为的,知晓一切并支配一切的努斯,虽然具有恩培多克勒的‘‘有爱’’和‘‘争吵’’那样的外部动力因的作用,但已经是一个全新的.纯粹的精神概念了。
        恩培多克勒的‘‘有爱’’和‘‘争吵’’和阿那克萨戈拉‘‘努斯’’指出了形成事物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建筑者是房子的原因,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四)目的因
        目的论。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转到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原则,整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这样,苏格拉底就把目的论当成了他的世界观。
        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指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所目的的。所谓‘‘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为因,即目的,建筑房子的目的因是居住,制造水杯的所为因是喝水等等。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其所为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意图才运用技术创制出某种东西。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其实也是有所为的,只不过不如技术产品那么明显罢了。植物的根向土下是为了吸取水分和养料,叶子向上伸是为了阳光,动物的门牙锋利是为了撕扯。同样燕子垒巢蜘蛛结网也是有所目的。无论自然物还是技术物,都要追求‘‘好’’的结果。区别只在于;技术物的所为是通过人的意识支配,理性选择并借助物的中介来实现人自身的目的;自然物的所为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谋划,不加思虑地进行,表现为自然整体各部分的自发和谐运动,从而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他接触过代表形而上学顶峰的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也接触过代表古希腊自然哲学顶峰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他主张调和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四因说是他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在他的思想中会出现一些妥协,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具有及其进步的意义。
作者简介:李学凯1994年7月,男,黑龙江省鹤岗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