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中的通感赏析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上   作者:谢廷发
[导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有通感手法的运用。通感是一种描写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人的各种感觉的相互沟通,修辞上称之为通感。通感已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甜”本属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听觉感受。因为从通感的角度讲,这五种感觉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感觉是相互沟通的。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铁石中学 谢廷发  551511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有通感手法的运用。通感是一种描写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人的各种感觉的相互沟通,修辞上称之为通感。通感已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甜”本属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听觉感受。因为从通感的角度讲,这五种感觉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感觉是相互沟通的。
        钱中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分析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他进一步举例说:“响亮”一词,是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来;“热闹”“冷静”二词,把表示温度(触觉)的“热”与“冷”同表示听觉的“闹”和“静”结合起来,通同一气。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提升文学审美表现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通常体验,是社会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时有出现。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花的香气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浅紫色属色彩范畴,凭视觉方可获得。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香”和“色”加以联系,即嗅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对眼前的一片紫藤萝以及微风送来的“淡淡的芳香,”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理解:这一片深深浅浅的紫,在微风吹拂之下,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从而组成了一个花的瀑布。花香是淡淡的,色彩是浅紫色的,能唤起人们内心微妙的情感。于是“香”与“色”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地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在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沟通。
        通感的运用,能突破人的思维定势,能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通感的运用,较多的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上。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在写法上,把“香气”写成“浅紫色的”,是嗅觉与视觉的相通,更突出紫藤萝的紫色光彩,使花色(视觉)与花香(嗅觉)融为一体,造成一种无所不在、笼罩一切的感觉。紫藤萝的紫色和芳香使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活力与永恒,促使她整奋精神,阔步向前。
        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它们都成功的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里“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以形容视觉的词语“闪闪烁烁”来表现听觉。刘鄂的《绝唱》中,“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从视觉感受(熨斗熨过)来描写声音的平滑圆润;用味觉感受(吃人参果的味道)来描写听觉感受。还有“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作者把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用“一条飞蛇”这个视觉形象来表现。叶君键的《看戏》一文中,“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他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句话中所描写的歌声,属听觉形象,用耳方可感知,而珠子则用目可见,属视觉形象,作者将难以描摹的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珠子。
        通感的运用,可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思维,可化无形于有行,化抽象为具体,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及艺术境界。让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如临其镜,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的真切而深刻的艺术感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