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上   作者:周玲玲
[导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项目化学习。本文通过项目小组讨论:你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分三步:项目准备,学生学习收集史料;项目实施,学生学会分析史料;项目展示,学生掌握评析人物。初步探索怎样利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海宁市斜桥中学  周玲玲

【内容摘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项目化学习。本文通过项目小组讨论:你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分三步:项目准备,学生学习收集史料;项目实施学生学会分析史料;项目展示,学生掌握评析人物。初步探索怎样利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史料实证素养;初中历史与社会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何有效培养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项目化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力措施。
        本文以复习八上第三单元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学习指导与评价》的拓展运用题目:你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例,对如何利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项目准备,学生学习收集史料
        “你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评析人物的题目。学生在评析人物时很容易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去答题,容易以偏概全,再加上这个话题比较宽泛,学生答不好,答不全面。为了让学生能避免犯以上错误,能有具体的研究方向,教师启发学生将这个大题目拆解成许多具体的小话题。最终学生经过自己思考,确定了如下项目:
        项目一:收集有关秦始皇的史料
        项目二:利用收集的史料评述秦始皇的功与过
        项目三:说明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
        接下来完成项目一:收集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学生分成4人小组,两人归纳教材内史料,两人收集教材外史料。教材内史料没问题,教材外史料收集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两则史料:
材料二:孟姜女哭长城。
                                                                                                                                                                          ——民间故事
        材料三:秦王为人,蜂準,长目,鷙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
        项目一收集的史料是为项目二评述秦始皇的功与过做准备。学生收集材料二,是想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印证秦始皇的过不是很恰当,因为史料实证的科学性要求收集的证据可靠,即要保障每一段史料都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不能随意编造、想象、拼凑甚至是虚拟史料,或把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情节当作真实历史来使用。学生收集材料三,是想说明秦始皇的暴虐,但此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秦始皇的外貌,是尉缭以秦始皇的面相来判断秦始皇的为人,有失偏颇。
        围绕这两则材料,学生在激烈地讨论中达成了一致:史料选择要围绕主干知识(如秦始皇的功与过);要精选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史料;史料选择最好来源于课本,如选择其他史料,最佳来源是典籍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二、项目实施,学生学会分析史料
        史料的分析能力是实证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实证素养的基本方法。项目二要求利用收集的史料评述秦始皇的功与过,这符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从史料中得出结论,用史料证明历史结论。
        首先呈现学生收集的史料: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采用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修筑万里长城、派人开凿灵渠、“焚书坑儒”、?增加赋税、增重徭役、残酷的刑罚、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降兵等等。?
        其次根据科学性的评价原则,对秦始皇的历史活动逐一分析,分清哪些属于功绩、哪些属于过失。学生认为秦始皇的功: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采用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秦始皇的过:增加赋税、增重徭役、残酷的刑罚、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对修筑万里长城、派人开凿灵渠、“焚书坑儒”这三个史实争论不休,产生了分歧。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达成一致:要看人物所做的事情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客观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是否利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最后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分别评述功绩和过失。先写出主要活动,再简单评价。例如,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修筑万里长城”后,再对其简单评价:“抵御了匈奴人的南下,保证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符合当时人民利益。”在过失方面,写出史实“焚书坑儒”后再对其简单评价:“它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学生了解到一切社会现象都要放在它的历史形态中去观察,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物,总是与移动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
        三、项目展示,学生掌握评析人物
        项目三:说明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对历史人物进行总结性评价。在项目二功绩和过失都分别叙述、评价完之后,比较功过得失,最后得出结论:“秦始皇作为开创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基业的第一人,功不可没。秦始皇的进步性和功绩在于他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利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
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渐渐领悟了评析人物应遵循的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即将评价内容分成“功绩”和“过失”两个部分。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性: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因而        在评析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依据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3.时代性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要基于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即历史背景,要看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次“项目化”学习,笔者发现:问题的细化可以使难题简单化,利于学生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合作学习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提高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如今项目化学习才刚起步,笔者相信,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探索与实践,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项目化”学习之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2】林丹 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9年第0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