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视域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1期   作者:蒲敏
[导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由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比随意注意更为自觉地积极感知觉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不会观察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但人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

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四海小学 蒲敏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由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比随意注意更为自觉地积极感知觉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不会观察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但人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
        一、驱动内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1、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
        2、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
        3、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启发引导,给予科学的观察方法。
        小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  1、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小学生观察事物很表面化,没有一定的次序,往往一道题出现,他就随便东看一下,西看一下,轻易草率地下结论,列算式,有时候,看到哪一个位置就算到哪一步,没有一个思维的条理性,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或图形题时,应该要多训练学生观察的条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或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问题之间的条理,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如在一年级教学准备课上,我出示了学校开学第一天的主题情境图,问学生:“孩子们,观察这幅图,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有操场、有红旗、有老师同学等等,学生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于是我又问:“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于是有的学生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也有的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对于他们提出的观察顺序我都予以肯定,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可以有几种顺序:第一种是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第二种是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进行观察;第三种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进行观察;第四种是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进行观察。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方法进行复述。在学生学会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找规律。
        2、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


???
        3、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等。
        三、强化渗透,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观察的目的性,培养学生抗干扰的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如果我们想要开一家新的书店,需要从别的书店获得一些商品陈列的经验,此时,我们去观察一定带着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培养学生抗干扰能力,促进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从中获取概念、发现规律。
        如:一年级上册的《6和7的认识》一课,在教学认识6和7时,要组织学生观察主题情境图。但考虑一年级的孩子受心理生理特征的限制,观察时易受画面不相干的因素影响,而忽略了对各种物体个数的关注。为了排除这些干扰,我在课件出示情景图时突出显示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缩小观察的范围,并强化提问:在这幅情境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你想用哪个数来表示它呢?这样,学生观察的目的明确了,很容易就收集到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
        2、观察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看问题的习惯。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观察问题的一种品质。小学生的年龄及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观察中的片面性,即看问题不能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抓到什么就考虑什么,比较直观不全面。故,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处处营造一种氛围,培养其观察的细致、全面,让学生的观察围绕问题,多方位来展开。
        例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引导孩子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时,通过摸一摸、说一说、推一推等活动,把他们的观察引向全面、细致,使之对这几种立体图形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3、观察的精确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通过观察能发现事物的隐含条件和性质,发现别人不易觉察的东西,能归纳概括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总之,观察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就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