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演唱中各器官的协调运用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1期   作者:季望子
[导读] 人的发声器官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唱歌不像别的乐器,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器官都是不同的,所以这种性质使得每个人所学习唱歌的方法会有差异,唱歌跟学习任何一门乐器一样,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也是需要学习的。

义乌市前店小学   季望子

【内容摘要】 人的发声器官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唱歌不像别的乐器,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器官都是不同的,所以这种性质使得每个人所学习唱歌的方法会有差异,唱歌跟学习任何一门乐器一样,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也是需要学习的。
【关键词】发声器官   喉腔声带   喉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构状软骨会厌软骨舌骨  喉内机群发港器官
        人的发声器官相当于一件“乐器”,一件唯一能发出有意义的声音—就是用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它不像别的乐器一样看得见、摸得着;也不能根据设计好的图纸,按照统一规格批量生产;更不能在某一部件损坏后换一个装上去。由于人的发声器官长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体内且个人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就使得声乐的“教”与“学”必须严格按照个别对待、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进行,同时撩开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乐器”的面纱,这就成为若干世纪以来生理学家、嗓音科学家和声乐教师们所渴望解决的课题。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地发声并运用好经训练所获得的优美嗓音来表现音乐,了解嗓音器官生理构造和发声的相关科学原理十分必要。
        当前,我国声乐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不能充分认识声带等的生理结构,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呢?答案可能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我不是喉科医生,也不是生理学家,但通过研读有关生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有关书籍,我逐渐懂得了一些基本常识,也尝到了接触边缘科学的甜头。“士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怎么去“利”它呢?对能“善其事”的“器”先有一番必要的“了解”,绝事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声乐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在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它”了解,并在“动态”的歌唱活动中达到知、行的一致。
        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本论文重点阐述四个部分当中的发音器官。发音器官:包括喉器、喉腔、声带,以及与发声功能相关联的喉部肌肉群等。而在发音器官中又重点阐述声带的结构、声带的功能、声带在发声中所起的主体作用等。
        一、对歌唱中发音器官的认识
        (一)喉器
        喉器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对成人而言,相当于第3, 6颈椎部。由软骨、韧带、肌肉等组成,它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形成声音的关键之地(我国古代称之为“咽喉”之地)。喉器的上面是咽,下面是气管,是人体呼吸通道及呼吸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骨骼构造,使喉成为一个有形的腔室,而声带就长在喉器内,它的振动在发音中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喉的支架的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构状软骨、会厌软骨、舌骨组成。
        1.甲状软骨
        位于舌骨下方,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由左右对称的方形甲状软骨板合成形如一颤抖竖立的半打开的硬皮书。构成喉的前壁,保护着喉部,其突出在前部的硬结,俗称喉结。是构成喉外壳的主要软骨,成年男性的喉结较大,外观明显。女性的喉结位置比男性的稍高,较小,外观不明显。甲状软骨的下方是环状软骨,上方是舌骨,内部是喉腔和声带,各部位都是由韧带和肌肉相连的。
        2.环状软骨
        又叫环形软骨,它与甲状软骨一样,也是构成喉器外壳的重要软骨。它位于甲状软骨的下面,与气管顶端相连,是一块完整的软环骨,形状如戒指。构状软骨(两块)就位于它后板的边缘上。环状软骨是喉部唯一呈完整圆圈形的软骨,对喉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又保持着呼吸道的畅通。
        3.构状软骨
        又叫披裂软骨,左右各一块,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形状像三棱椎体,两块软骨底部与环状软骨形成环构关节,很灵活,可以自由活动,两条声带的后端即附着在它底部的前角—“声突”上。声带的张开和闭合就靠这两块软骨的滑动和旋转。
        4.会厌软骨
        喉器最上面的一块软骨,位于舌骨和舌根后面,喉的入口的前面,上宽而下窄其下部窄段称为会厌软骨茎(柄)。会厌软骨的上端游离,成人多成平展的圆形,儿童则为两侧向内卷曲的卷状形。会厌软骨具双重功能:吞咽时向下活动,掩盖喉上口防止食物坠入气管,发声时则向上抬举。根据近代的发声生理研究,发现构成喉发音管前半部分的会厌软骨,能对声带振动发出的“喉原音”的高泛
音起卞要共鸣作用,对嗓音音奋影响很大。
        5.舌骨
       位于下鄂之下、甲状软骨上方之间的马蹄软形骨质组织。它不属于喉器的固有部分,但对发音却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舌骨的位置随舌自身肌肉的动作,而升,高或降低,歌唱时它同甲状软骨是一起向下的。
        (二)喉腔
        1.声门上区
        位于声带上缘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称“喉入口”。声门上区前璧为会厌软骨,两侧璧为构会厌璧,后璧为构状软骨,介于喉入口与室带游离缘之间的又称喉前庭。
        2.声门区
        位于室带与声带之间,包括:
        (1)室带:又称假声带,左右各一,位于声带上方并与声带平行,由室韧带、少量肌纤维及粘膜等组成,外观呈淡红色。
        (2)声带:位于室带下方,左右各一,由声韧带、声带肌及膜组成,因缺乏粘膜下层,含血管少,在间接喉镜下呈白色带状,边缘整齐,其游离缘薄而锐。两声带间的空隙称声门裂,简称声门。声带张开时呈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狭窄部分。声门前端称前联合。
        (3)喉室:位于声带与室带之间开口呈椭圆形的腔隙,其前端向上外伸展成喉室小囊,分布在这里的粘液腺能分泌粘液对声带起到润滑的作用。
        3.声门下区
        为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的喉腔,它的空腔上部较小,向下逐渐扩大为圆锥形。此区粘膜下组织结构疏松,炎症时容易发生水肿引起喉阻塞。
        (三)声带
        在本文上一节“声门区”这一部分中,对声带我已有所叙述,由于声带是人声发音系统中形成嗓音的关键,因此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我们在医院检查喉部时,医生总要把我们的舌头拉出来,并要我们发最易闭合、闭紧的“i”元音。通过间接喉镜便长在我们喉咙里的声带了。声带长在我们的喉腔中的前端,附着在甲状软骨的后面,后端附着在勺状软骨一个突起上的由坚韧的纤维膜构成的韧带。声带从喉反光镜中看到的只是它们的表面,事实上它并不是两面平板的带状物,若把它纵向切开,不仅其横断面近似三角形,且有着粘膜、韧带、声带肌等多层结构。一般说来,它的性质非常坚韧。
        二、对歌唱中的声带的进一步认识
        (一)声带结构中的膜部和软骨部
        声带学名声璧,它由其表面的粘膜、疏松结蒂组织层和再往下的声韧带和声带肌所组成。声带分成左右两根,它在喉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前端两侧合在一起,附着在的背面,甲状软骨角,后端分别附着在两侧构状软骨的声带突上。声带的前2/3部分是膜部,后1/3为软骨部。声带发音时的振动是由膜部产生的。软骨部主要功能是参与声带的开启及与呼吸的配合。两侧声带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又称声门。不发音时,声门开启,呈三角形空隙;发音时,声门闭合,由呼出的空气,或更严格地说是增强的气压激起声带振动形成声波。



        马腊费奥迪著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说:“声带振动是物理现象,没什么奇特的地方,因为,任何发声物体都可以发生振动。和管乐器或弦乐器一样,喉管的结构不过是个百音盒,如果将两根有弹性的弦和声带拉成一样的紧度,再用气流冲击的话可以得到同样的振动。弦产生的声和声带产生的声,从物理上说,完全是相同的,不过,前者和人声的特色大不相同而已。因为人的嗓音所包含的语言成分(包括元音和辅音)。是别的乐器所不可能做到的,这里面包括着除喉之外的许多器官的配合和操作。
        (二)声带进入发声的过程
        声带是人的发声器官中最重要的构件。它的结构的好坏与功能的强弱对一个歌唱者的演唱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人的声带结构虽属天生,但在后天的训练下,其歌唱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那么声带是怎么进入发声过程并工作的呢?由冯葆富编著的《歌唱医学基础》回答了这一问题:“再发生开始前声带进入发生准备状态。开始发声时,拉紧声带的肌肉和起着不同作用的喉肌收缩,使两侧声带达到必要的紧张度并相互靠拢或闭合,使声门缩小或关闭。此时由于呼吸机群的作用,储存在肺泡、支气管或气管里的空气被排出,使声门下气压开始增高,当气压超出声带闭合紧张度时,空气就会周期性地迫使声带稍向两侧分开冲出来。在冲出后的一瞬间,借本身的弹力及缩小声门肌肉的作用,声带重又恢复原来闭合的状态。接着又是增加气压、冲开声带和随之闭合。由于声带有节律地冲开与闭合一系列振动,气流通过声门形成一系列气喷(Air puff造成空气稠密和希疏相间的动荡状态而形成声波,即声门波(Glottal wave)。此声波再经喉腔、咽腔、鼻腔等共鸣管腔的放大与美化,就成人的嗓音,即人声(Human voice)a"声带在发声中是如此重要,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它。我在实践中的一个体会是唱歌不能强迫声带,从嗓音保健的立场而言,强迫声带会导致声带的受伤并进而发生病变,如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但如果认为不用声带、少用声带就是保护嗓子的好唱法,对声门的不能很好闭合抑或漏气、憋气,以及声音中始终伴有沙沙声等熟视无睹,则也是大大有害的。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漏气地唱”是更负面更不可取的,患声带小结的概率也是更大的。
        三、要正确地使用发声器官
        (一)正确的呼吸是正确使用发声器官的重要条件
        1.从理论上讲:呼吸是人维持生命的必须,对人来讲这一生物学的功能即用不着学也不需要训练。但在歌唱中,呼吸则是声乐艺术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了。对歌唱而言,呼吸器官可以被看作是能够支持声带下方压力的动力系统。这一原理包括了鼻、咽、气管、肺等器官,以及胸廓、呼吸肌群、隔(横隔膜)等辅助器官。从歌唱发声的观点看,那些辅助器官才是更加重要的。歌唱吸气时,吸气肌群收缩,将肋骨向上提起,胸廓被牵引而明显扩大,胸腔处于负压,肺脏扩张,外界的空气随之被吸入体内,横肌下降并压迫腹腔内的肠胃等脏器,使最有利于歌唱的深呼吸得以实现。歌唱吸气则是反上述歌唱吸气之道而行之的一个过程。大致是:通过腹部、胸部呼吸肌群的收缩,肋骨被拉下,造成胸廓稳步变小,隔肌缓慢上升,肺脏受到压缩,肺内的空气因受压而呼出。
        2.从实践中说:陈其莲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经常说:最美好的声音就是用科学方法发出的声音腹等处的有关肌肉是用最小的劲发出最美好的声音,气息应该怎么输送?小
        “发动机。” 喉位高,声带的位置高,这是不利于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的。只有放下喉头,根绝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声带才有自然、自由工作的可能,嗓音才不至于扁、白、虚、挤而具有优美的质地,感人的魅力。在讲话的状态中,才能搭上气,声带才能是放平的、自然的,喉器放低才能唱出正确的声音。
        美声学派主张“声音支托在气息上”:女高音歌唱家梅尔芭提出:“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确的呼吸较美妙的声音更重要。呼吸和节省运气的艺术,对歌唱家是最重要的。”伊丽莎白·舒曼也根据有人的遗训直白地再次强调:“谁懂得了呼吸和咬字就懂得了歌唱”19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声乐教师培养了大批国内外歌唱家的弗兰切斯科·兰佩尔蒂(1813-1892),更进一步地他指出:“歌唱者必须运用胸腹式呼吸,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气管才能保持充分的弹力和自然状态:任何人只要把我说的获得这种呼吸方法好好研究一下,他就会明白,正确的呼吸会带来怎样的好处。”他还说:“声音的色彩变化也取决于呼吸和吸气的方法,因此我总是强调说明,学习正确的呼吸乃是歌唱中最重要和最必须的基础,呼吸法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3.从平静和唱歌时呼吸量的对比来看:平静的呼吸是自律进行不需要有意识的控制的。他需要的空气不多,一般用浅表呼吸就可以了。其一次的呼气量在500-600毫升之间。但歌唱时的呼气量的就不同了,吸气要快要深,呼气量一次达1500-2400毫升,是平静呼吸量的三到五倍。须唱一首歌曲时所要达到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靠的就是很好地运用提供歌唱时必要能量的呼吸动力系统,做到这一系统与声带阀门之间的良好配合。
        (二)重视发声器官使用上的科学性
        19世纪以来,人类对歌唱发声科学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声乐教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作为声乐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自身声乐理论的水平,以及驾驭不同种类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经得起实践考验的。
        1.喉头处于低位或相对稳定的必要性
        建立起气压和声带阀门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得到应有的喉原音打开喉咙,可以使嗓音有一个宽畅的通道并使嗓音的音质得到改善;而喉、咽、口等共鸣器官(它们组成“声乐通道”)以致舌头等,更能够把喉原音加工成为优美悦耳并具有语言特质的嗓音。但以上种种任何一项都不能脱离了科学而单凭经验独行其事。经过反复实践并获得论证而肯定下来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真理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喉头要处于低位或相对稳定的位置,这已在西方和我国声乐界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为谁也没有见到过一个能以高的喉头位置,按美声学派的要求唱好歌剧或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例子。而生理科学也告诉我们,喉头处于高位后,喉腔中的声带是没法摆脱牵扯而自由自在地工作的。牵扯轻机理就难以获得,演唱高音就十分困难。要获得美声唱法规格要求的音色,喉头位于自然的处于低位或相对稳定的状态至关重要。因为要获得被视为美声唱法嗓音标志的具有金属感和穿透力的音质,也就是具有‘ring’的特质的“歌唱共鸣峰”,除了喉口必须缩小外,咽的底部必须扩大。而要扩大咽的底部,喉头不放低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研究院的桑德柏格教授(Johan Sundberg)在1977年发表于美国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歌唱共振峰(频率在2500-3000HZ之间,这对男声更为典型,它不因音高、元音、音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形成是由于:歌手的喉头放低(这是必不可少的)后,咽的底部会由此而扩张,发声通道相应增长,喉和咽形成两个分立的空腔(喉放低后,喉腔与咽腔的接口面积相应缩小。当它缩小到只有咽腔底部截面面积的1/6或不到1/6时,喉腔和咽腔在声学上便不能算是一个腔体。而正是这自成一“体”的体积不大、长度仅只3厘米左右的喉腔,才是能够显著增强2500-3000赫兹的高频泛音,形成歌唱共鸣峰的共鸣腔体)。
        2.歌唱中对音量的控制
        美声学派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来。”从人的听觉来说,音质优美明亮的声音比起那些用力粗猛、没有金属感的吼叫般的蛮唱来是并不感到在音量上有什么不足的。但美声唱法也绝不是不要音量的,而只是要求音质、音量的同源、同步,不能为了追求音量而不重视音质的优美了。事实上,音量取决于振动体(声带)的振幅,音色取决于振动体的质量、所含泛音数量和相对强度。而名垂史册的加尔西亚明确指出:声音的强度(强度越大自然音量也越大)决定于一下子从声门冲破的空气的量。
        3.歌唱中音质声区的统一
        声乐学说由来已久,18世纪以来把人声分为低、中、高、三个声区或胸声区、中声区和头声区,不同声区的声音在音色上是有所不同的。理想的情况是一个歌手的声音最好从低到高是完全统一的,在穿越或变换声区时不露痕迹,更不出现“疙瘩”或“破裂”。
        4.正确对待歌唱中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问题
        歌唱艺术要求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语言是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方面。我国传统声乐中早就提到了“字正腔圆,生情并茂”的要求。歌唱艺术是通过优美的嗓音和清晰的语言两位一体化来表达歌曲的内容的,歌曲的歌词语言不但需要歌唱在节律、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等方面有正确的把握,而且还要把它的思想内涵、感情含金量一一鲜明地揭示出来。这就务必要涉及到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对风格感情等的把握问题。而这一切最后又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歌声来体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