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1期   作者:周道楼
[导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指个人要掌握科学概念,对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问题拥有科学的态度,在树立科学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拥有稳定的情绪,拥有科学素养的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论证,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文笔者就如何运用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探究。

平阳县麻步镇渔塘小学 周道楼

摘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指个人要掌握科学概念,对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问题拥有科学的态度,在树立科学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拥有稳定的情绪,拥有科学素养的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论证,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文笔者就如何运用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素养培养
        引言
        小学科学课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专门成立课题组,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整体化培养路径的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知识、能力、素养的连续发展。
        1.理解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营造科学氛围,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学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已有的科学教学资源,从而不断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科学实验室等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进小学生科学课有效性的提升。另外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校要求积极营造科学氛围,学校对此做了诸多努力和宣传然而目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意识依然不强,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意识不强。如果实验设备的引进,也会让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师生配合,让科学氛围更浓,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良好的追求科学的氛围将帮助学校树立校风,打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学校可以配合教师布置学校环境,比如建立小型科技馆等,进行学生制作展览,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以及宣传栏等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为学生颁发科技小能手证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构建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活动的策略
        2.1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科学精神
        学校各年级科学类课程以实验思想进行课程设计。低年级学生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更多依赖直接经验获得认识。因此课堂上,教师设计各种各样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可以直接操作的实验,包括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小道具,丰富学生的体验。在高年级的科学课上,每节课前有一名学生为大家演示科学小实验,并简单讲解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学生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对实验现象进行表述的能力。课堂上,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教师提前制作成微课,作为学生课前预习或课上指导资源。实验数据处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并进行总结。对于学生的表述,教师及时评价或者给予纠正,并做出科学严谨的表述示范,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语言的表达。


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数据和问题,培养学生尊重实验数据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对数据的尊重就是对科学的尊重同时启发学生反思实验流程是否有漏洞,分析错误或误差数据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2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拓宽学生的探究渠道,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讲解水的溶解性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物质划分为可溶于水及不能溶于水两类,并分别拿出相应的物质,让学生自行开展实践,让学生总结出物质在水中的具体变化。课后的实践探究,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开展相应的溶解实验,并记录下不同类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通过课后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有着积极意义,并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升实践能力同样大有裨益。
        2.3让科学探究走进学生生活
        学校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与相关主题配套的既符合学生年龄的动手操作又能保证安全性的小实验,作为科学挑战游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在家完成,鼓励学生将实验过程用图片或视频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2.4合理选择实验素材
        学生在探究问题与学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显然是重要的一环。教师为学生准备学习材料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知识的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要素,有针对性选择材料。此外,教师还要结合适当开放以及实用的原则底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接地气,让在城市的学生了解生活,贴合实际进行学习。其次,所选的材料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认知习惯,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探索。比如教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准备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比如苹果、砖头、石头等,带领学生探索重量、体积与沉浮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材质物体的差异。
        结束语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需要培养好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目前,新课程改革让小学科学教学更加完善,如何让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科学教师需要积极遵循《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探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措施,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马丽亚,玛尔江.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与探索[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88-389.
[2]朱敏,元红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6):247-248.
[3]步敏.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