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语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1期   作者:钱菊萍
[导读] 近年来,对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文卷中的出现率是100%,可以说成语是高考的必考点。《考试大纲》对应考点的表述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考查方式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成语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一般在试卷中单独设题,题型主要是选择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近年还增加了近义成语辨析选择题型。

罗平县第二中学   钱菊萍 655800

        近年来,对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文卷中的出现率是100%,可以说成语是高考的必考点。《考试大纲》对应考点的表述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考查方式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成语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一般在试卷中单独设题,题型主要是选择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近年还增加了近义成语辨析选择题型。
        大部分成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见诸古代典籍,从这个意义上讲,成语就是来自文言文的,是文言文的一部分。因此理解记忆成语意义方法的核心就是“翻译成语”。所谓翻译成语,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来识记(平时积累)和推测(主要用于考场应试)成语意义,这样既能有效避免成语使用中望文生义这种常犯错误,又能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实质性地联结在一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文思维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具体教学中,可用以下几个方法来施行。
        一、抓关键字法: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语,以四音节为主。就大部分易望生文的成语来看,只要记准了成语中表义的某个关键字的意义,那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翻译出来,进而理解性地记住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例如:1、巧舌如簧
        记忆技巧:簧,从竹黄声,指乐器中发声的薄片,此处应该是指乐器——翻译为灵巧的舌头像乐器一样能说出好听的话——理解记忆为说的比唱的好听,指能言善辩,含贬义。
        2、(1)不负众望,(2)不孚众望
        这两个成语只有一个字不同,不同之字肯定是区分这两个成语意义的关键。
        (1)负:辜负—“不负众望”意义可翻译为: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
        (2)孚:为人所信服——“不孚众望” 意义可翻译为:不被众人信服,即辜负了众人的期望。
        虽仅一字之差,而其实这两个成语是一对反义词,记住了这两个关键字的字义这两个成语的意义就记住了,考场上也就不会误用,混用了。
        运用抓关键字法识记和推测成语意义,要和学生讲明,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是很普遍的,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成语中也许意义不同,要注意灵活识记,不要死板机械。如:
        3、(1)正襟危坐(2)危言危行(3)危言耸听
        这三个成语中的“危”字意义各不相同,分说如下:
        (1)危,端正—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拘谨或恭敬的样子。
       (2)危,正直—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坐正直的事。指为人正直。
       (3)危,危险;“危言”指吓人的话—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用抓关键字法理解记忆成语意义,能让识记简易、牢靠,还能带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实词词义的识记掌握。同时,此法还可以用于考场中“模糊”成语意义的回忆和推测,也算是临场救急、解决解题障碍的技巧之一。
        二、结构分析法
        成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以四字为主。这里的结构分析法,主要是就并列结构的成语而言。所谓并列结构成语,就是指成语前后两字间在结构上是对称的,意义上是并列的。
        例如:1.不学无术
        “不学”和“无术”是并列关系。“不”与“无”相对且同义;“学”与“术”相对,都是名词,“学”字意为“学识,学问”,“术”字意为“技能,本领”。所以其词义翻译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这样记就避免把这个成语的意思习惯性地望文生义为:不学习就没有本领。
        2.文过饰非
        “过”与“非”对应,都是名词,同为“错误、缺点”之义。“文”与“饰”相对,都是动词,“掩饰”之义。成语义翻译为:(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是贬义词。
        如此讲解,其实就是在进行文言文翻译训练。相信长期坚持,不仅对成语识记有益,而且能有效促进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带动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升。
        三、追根溯源记忆法
        有许多成语,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源起的,它们或来自典籍,或来自寓言,或来自历史故事。如果不了解其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去死记硬背其意义,往往会事倍而功半。对这类“有故事、有内涵”的成语,我们在识记时可对其追根溯源,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牢固地理解识记其字形、词义,也能让枯燥的成语积累平添几分趣味性。
        现以“火中取栗”为例来看。此成语义是“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吃了亏,却一无所得”。我们发现,此成语义与其字面上几乎毫无联系,若机械去识记就只能死记了。可如果我们来追溯一下,这成语是源自一个有趣的法国寓言故事:猴子骗猫去取烤在火炉上的栗子来吃,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被猴子吃了。至此恍然大悟,当然其义也就不难理解和记住了。
        其它如“沆瀣一气”“一枕黄粱”“墨守成规”“逢人说项”“破釜沉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人成虎”“凿壁偷光”“高山流水”“南辕北辙”“迁兰变鲍”……都可用追根溯源法探寻它们意义的出处和源起,进而理解识记住它们的意义。
        四、调动知识储备法
        这里的知识储备是指学生在生活与学习经历中获得的包括生活常识、文化知识或习俗、自然之理、社会规律等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1.声名鹊起、鸠占鹊巢
        “鹊”即喜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一种吉祥的鸟,由此可以推测此“声名”应该是美好的名声,“声名鹊起”是个褒义词,指美名兴起。
        而据此也就不难推测“鸠占鹊巢”是个贬义词(其本义是斑鸠强占了喜鹊的窝),意指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这里利用生活常识和文化习俗辅助识记、推测成语意义(也许有时只是词义的大致范围或褒贬色彩)。如“凤毛麟角”(褒义词),“珠联璧合”( 褒义词),“焚琴煮鹤”(贬义词),“鹤立鸡群”(褒义词),“死灰复燃”(贬义词)“白璧无瑕”(褒义词),“玉成其事” (褒义词),“鱼目混珠”(贬义词)……根据生活常识和文化习俗并不难推测出这些词词义的褒贬色彩,但在应试中,有时也许已足以解题了。
        2.不刊之论
        “刊”字很容易被理解为“刊登”,其实在古代社会是无所谓刊登,出版的。因此,“不能刊登的言论”是对此词的望文生义的误解。正确理解是:“刊”从刀干声(因形旁为“刀”,其字义应与“刀”相关),义为“(用刀)削除刻错了的字”,这符合我国最早的书写工具甲骨、竹简的特点。所以“不刊之论”的意思是比喻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谈,是褒义词。这里调动了文化常识及汉字结构的知识来辅助识记、推测成语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成语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考查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加强对成语的识记、理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如果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会让成语学习枯燥乏味,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前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方法展开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成语学习的兴趣和应试能力,从而在高考中提高该考点的得分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