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电化学》深度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1/22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2期   作者:张曙光
[导读] 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命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解决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有知识,无素养”的问题。为了应试,学生通过记忆而不是建构来习得知识;头脑中的知识,多是浅表性的而不是本原性的,多是散点式的而不是结构化的。

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学     张曙光     363700 

【摘要】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命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解决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有知识,无素养”的问题。为了应试,学生通过记忆而不是建构来习得知识;头脑中的知识,多是浅表性的而不是本原性的,多是散点式的而不是结构化的。这样的知识只具有考试答题价值,而不具有迁移应用价值,在真实问题解决中难以发挥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对我们高中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背景下,我们开展了“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本文拟以电化学为例谈点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内容以电化学内容为主,分析此板块课程内容,结合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具有下列特点:
         (1)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与迁移。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明确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展开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评价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理解,转变理解偏差,创建对知识获取的系统分析思路,提升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重视学生实验及探究活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化学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化学电源的产生的应用,电解和电镀工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首先经过化学实验并由化学实验发展形成的,因此电化学原理的认识和电化学相关概念的获得离不开化学实验。充分显示了实验在学习电化学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电镀实验、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是学生必做的化学实验,同时在学生活动建议中强调了诸如电解实验、吸氧腐蚀、暖贴设计等等的学生活动以及大量的情境素材,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理解”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课标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研究,在课堂设计上我们以素养目标为指导、从情境设计、课堂内容、学生活动、评价方法上入手,对每一堂课精心建构。具体方法如下:
        1、目标的素养化设计
        为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的获取”转向“素养的培养”,评价目标从“知识的检测”转向“认识发展的检测:”,我们在目标制定时,在核心素养重点培养的导向下,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双重推进,制定了知识的输入---知识的输出的建构性化学教学目标和迁移性化学教学目标两大原则,具体做法如下:
       (1)知识的输入:建构性化学教学目标
       为提高本章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建立科学认识、形成良好知识结构。我们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的厘清概念间的关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描绘了知识结构,有效呈现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概念网络,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2)知识的输出:迁移性化学教学目标
        迁移性化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迁移性应用,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活中充满了化学的踪影,生产、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原电池与电解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极具重要性,生产、生活中离不开原电池和电解池。在教学过程中将这部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认识到这部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了解化学为人类创造的价值和做出的贡献,体验到我们目前的美好生活与化学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与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使得学生自觉的以化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的美。
        2、内容的板块化设计
      “板块”是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的简称,指的是构成化学教学系统的一级子系统。我们在备课时,首先思考的就是这节课我要讲几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板块也是内容,每一个大问题就是一个板块,内容我们经常以问题的形式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增大讨论的碰撞性,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完整的建构。
        3.活动的多样化设计
       (1) 一般性学习活动:制作一个简单的原电池,锌锰干电池的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实盐、简单的电镀实验;吸氧腐蚀;暖贴的设计。
      (2)化学科学实践活动:调查家庭使用煤气、天燃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升能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及未来新型能源;调查市场中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这类电池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例如铅蓄电池生产、、维修回收利用的调查;讨论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电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讨论电镀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滨州电解铝工厂的调查。
      (3)化学科学思维活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思维,学会积极、科学的思维,就要时刻注意学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科学思维活动包括描述、比较、分类、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判断、预测、假设、分析、解释、说明、设计、评价、选择等。例如在电解池课堂设计上,教师可以不断的变化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解释以及描述,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
        4、情境的真实化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要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的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同时注意体现化学科的特点、科学方法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首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对化学的强烈好奇心进行学习,并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三、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
       教、学、评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考的一致性问题,即是我们教学所关心的素养如何在高考上落地。纵观近几年的化学高考内容可以发现,高考化学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对于化学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应用,这些抽象的内容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能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脱离了高考,相反,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告诉我们,在平常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而且能够大面积的“迎合”高考命题,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高考命题情境中有仞有余,从容不迫,取得理想的成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