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小学教育“空心化”现状研究 ——以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为例

发表时间:2021/1/2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曹海蛟1 王振龙2 张俊俊3
[导读]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5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小学教育当前却普遍存在着“空心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入学生源不足、学生流动性大、师资流失严重等问题,呈现出“好的学校上不了、村里的学校不想去”的尴尬境遇。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基础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培育的有效实现,进而,既可能造成农村“教育断层”、“人才断层”、“发展断层”等严重问题,又将对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可持续性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教育;空心化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为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供了战略支持,也为破解原有的基础教育空心化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为此,本文通过对新安县农村小学教育中空心化问题的表现及其应对的经验提炼,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效破解农村基础教育空心化困境,并提出有效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有助于丰富当前有关农村小学教育的研究,对现有研究予以延伸并提供经验材料;在现实层面,将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空心化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提高社会认识,并通过提出有效破解途径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二、石寺镇农村小学教育“空心化”的问题表现
        (一)农村小学生源数减少
        调研结果显示,石寺镇目前平均每村每年小学适龄儿童仅为10人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青少年进城入学,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石寺镇在2016年全面开展撤点并校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撤销6个100人以下教学点,对9所初小的三、四、五年级进行合并。虽有利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降低办学成本,但石寺镇大量农村小学被撤并,村小数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数量减少。
        (二)农村学校数量减少
        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农村教育布局改革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2]学校撤并的幅度远远大于学生减少的幅度。石寺镇2016年全面实施撤点并校工作以来,西沟村小学早已成为空壳,分散并入镇区公办小学,即石寺小学,新安矿小学,以及孟庄小学。渠里村小学、谷堆小学、林岭小学、李村小学等学校在2019年也被撤并,仅保留1-2年级。根据石寺镇教育组主任介绍,未来石寺镇将会有更多的教学点要撤掉。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师资力量薄弱
        经调研队考察发现,石寺镇教师的平均年龄大约在49岁,各校教师平均年龄整理见表三。以石寺中心学校为例,该学校现有36名教师中,平均年龄达45岁。其中30岁以下仅2人,只占5%;30岁-45岁15人,占41.7%;45岁以上19人,占52.8%;男55-59岁3人,占8.3%;女50-54岁1人,占2.8%。
        三、石寺镇农村小学教育“空心化”的产生原因
        石寺镇农村基础教育空心化的产生原因可以运用“推拉力理论”进行分析。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可以解释为推力总和大于拉力总和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下面主要从农村地区推力方面展开分析。
        (一)农村人口外流,生源减少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工资福利、社会服务等的差异,使得城市相较于农村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这一优势对农村人口产生了虹吸效应,催生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和迁移,农村留守人员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也因此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空心化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村庄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适龄儿童数呈明显逐年下降趋势。


        (二)撤点并校政策的全面实施,村小减少
        “撤点并校”政策指的是撤掉教学点(一般为四级年以下,通常设在偏远村寨)将几个小学校合并成中心学校,其目标在于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此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学校是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政策。
        (三)办学基础设施差距大
        与城市相比,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资源配置、教育文化氛围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笔者认为,这一差距是农村小学教育空心 化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国家叫停盲目的撤点并校,要求各地保留村小后,石寺镇政府以勉强维持的心态对待村小,乡村教学点办学质量越来越差,由此让村小在没有学生选择时“自然”消亡。随着学生大量流失,石寺镇教学点已经消失了7所。胡岭、林岭教学点只剩10人左右,学生读不好,老师不来,一度成为偏远山区小学教学点的特有现象。
        (四)教师队伍差距大
        石寺镇成建制学校教师100%持证上岗,教师在素质能力上与城市小学差别并无一二,但是师资紧缺。据统计,农村一师多职现象占比95%,在寄宿制学校,一个老师不仅带多个年级多个班的课,还要承担或参与学生生活管理。农村教师任务繁重,教师过劳反而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点和村小由于被大量撤并,教师由村支部大队在本地直接聘用,学历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是专科学历且没有教师资格证,甚至有初中学历的。师资力量的差距、素质能力的欠缺将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教育经费紧缺
        就城乡小学办学条件对比来看,在均衡发展方面仍有不足。学校建设方面,农村小学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设备仪器值增长均较为缓慢,并且校园网络普及率较低。当地学生介绍到白板投影仪只偶尔才开,学校也没有配置电脑,更别提开设计算机课程,而城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开设电脑课,便于远程教育。农村小学基本没有图书室,有的具备图书室但从未开放过。目前石寺镇小学计划开展“图书角”工作,以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实现资源共享。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既要招的好也要留得住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以来,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新政核心内容,制定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政策。要想招得好和留得住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如提高薪资福利待遇、根据工作年限提供物质奖励、设立教师进修奖、给予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更大奖励、建立专门的激励基金,用于提高师资质量。[3]师资质量的强大有利于减少教师及学生的流动性,逐渐缩小师生比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但有利于学生成绩的逐渐提高、个性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撤点并校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政策配套,推进撤点并校稳步前行
        当前,我国在撤点并校过程中遇到的既有学校方面的困境,如政府对学校的预期资金投入较少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改善: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合并后的学校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支持。二是校车制与寄宿制双管齐下。交通费用及住宿费用由国家制定统一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校车司机聘任与管理制度,降低学生出行风险。四是要重视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寄宿管理制度。这样做有利于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并使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保障,更能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提高公众接受意愿与满意度,推进撤点并校稳步进行。 (三)建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重视应试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素质教育。开设除语文、数学、英语这类基础课程外,还要增设音、体、美等艺术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开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避免在应试教育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使学生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9〔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单丽卿,王春光.“撤点并校”的政策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5(03):84-96+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0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