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1/25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9期   作者:余红辉
[导读] 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
        余红辉
        兴宁大坪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利用小学多学科叠加交织的知识体系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作为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小学课程知识的活跃度,提升德育教育渗透的高效性。教师在现阶段小学教学课堂中,应注重落实好德育渗透工作,加强小学德育课堂和方式的创新,逐步完善小学教学课堂体系。
关键词:小学德育;常见问题;对策
引言
        德育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在小学这个特殊且重要的年龄层次阶段,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形成对其今后的成长道路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要增强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小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目的。
一、当前小学管理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德育教育表面化
        从当前大部分小学的课表排列来看,几乎没有专门的道德教育课。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有限,所以小学的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几乎是由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来兼顾。班主任一般会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最近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如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成绩下滑、作业完成质量差等问题。这些其实都不算真正的德育教育。教师不应该将德育教育定义为让学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表面化教育,而应该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行,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方式过于陈旧
        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仍使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传输的知识,无法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德育教育,为了应付教师而对德育知识死记硬背,这就让德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班主任长期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交流,就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参与度不高,进而使德育教育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三)德育观念不好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互相告状的情况,尤其是小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想要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平时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比如,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或者掌握班级学生情况,会采取让学生互相监督的方式。这个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小学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同学出现的问题,在发现同学不当行为时,只能直接向教师打报告,让教师处理,而教师只会直接批评做错事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类似的习惯,常常“举报”同学。其实这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单单为了维护自己的课堂秩序,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在互相告状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教师的教育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学生的品行发生相应的变化。
小学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其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为小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具体可以从进行角色互换和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语气两个方面的内容来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角色互换主要是指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要主动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小学班主任要想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就可以从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想法入手。

角色互换可以避免教师不问缘由的苛责和训斥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师失去了信任感,从而从心底排斥教师的教诲,进而影响班主任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始终从内心对学生充满希望,并将这种希望带给学生。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语气用词,尽量不要使用命令式的语气和态度。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社会经验尚浅,但是也不希望大人对其有过分的干预。而且,班主任的语言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出现讽刺、挖苦一类的用词,从而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健康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温和的语言和语气,循循善诱,最终悄悄打开学生的心房,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会给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方便,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师生关系的建设。
        (二)定期开展主题活动
        为了丰富德育活动内容,教师需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受到感染。比如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统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课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我为父母做件事”的活动,要求学生回家之后自行完成,从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习惯“被爱”的同时,也学会爱父母与爱他人。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多参与“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活动,让学生量力而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点滴小事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垃圾分类投放,不随意踩踏青草,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手等,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品德的统称,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的关系问题。因此,教师还应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比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家长对活动的意愿、学生对活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需求。为了拓展德育教学渠道,教师应充分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搭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平台,建立家校联盟机制,为家校沟通提供便利,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全面教育。
        (三)积极开发德育课程
        德育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根据德育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统筹安排德育内容,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对于社会公德和社会常识的了解。作为德育课程的直接实施者,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是必要的,还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入手,利用好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教师可将德育课堂拓展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大自然中,学生不仅仅依靠书上的知识了解社会,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真实地接触社会生活,了解大自然中的事物,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师不仅仅依靠课本中的知识,而是成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要想走出传统课程的执行者误区就要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除此之外,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同讨论德育每日的内容,与学生达成共识之后,促使学生遵守某些规则或养成某些良好行为习惯,这其实就是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人生重要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就更要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学校的引导下积极发挥各个方面德育教育职能,实现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之下德育教育手段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切实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丽琼.以生为本,提升生命质量——小学德育工作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163.
[2]殷学新.论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20(03):171.
[3]赖春花.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之我见[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161-162.
[4]郭亚楠.探析小学德育教育以人为本的途径[J].散文百家,2019(01):180.
[5]陈玲玲.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初探[J].教育界,2018(12):133+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