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的质疑

发表时间:202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郑乐赓
[导读] 从中美外交关系的级别、中美“上海公报”的内容以及两国在经贸、意识形态、军事等领域的关系分析,认为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作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有待商榷,而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更为妥当。

郑乐赓    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
【摘要】从中美外交关系的级别、中美“上海公报”的内容以及两国在经贸、意识形态、军事等领域的关系分析,认为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作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有待商榷,而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更为妥当。
【关键词】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81-01

        闲来无事,翻看前几天学校刚刚下发的初中历史教材,发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是这样表述的(第80页):“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而同为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则如此清楚地写着(第114页):“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那么,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究竟是什么?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上海公报”,还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际上较早版本的人教版高中必修Ⅰ历史教材(如2005年5月第2版)也是将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为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第88页)。那么,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实现初高中教材的有效衔接,怎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纰漏?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我发现天津古籍出版社创办的杂志《历史学习》早在数年前就已经进行过相关的探讨,另外网络上也有一些对“开始走向正常化”、“正常”、“正常化”等单个词语的解读。其实,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远没有这样复杂,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搞清楚:
        第一,从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级别来看,1961年签订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国于1975年加入)第十四条第一款是这样规定的:使馆馆长分为如下三级――(甲)向国家元首派遣之大使或教廷大使,及其他同等级位之使馆馆长;(乙)向国家元首派遣之使节、公使及教廷公使;(丙)向外交部长派遣之代办。[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可以分为甲(大使级)、乙(公使级)和丙(代办级)三种,而甲(大使级)、乙(公使级)属于正式的外交关系,丙(代办级)属于不完全的外交关系,如英国基于香港问题,早在1950年就承认了新中国,1954年中英两国互设代办处,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直至1972年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并非以上三种外交关系级别中的任何一级,是以互设联络处的形式保持外交接触,这充其量只是一种非正式的外交关系,根本不属于国际上公认的外交关系范畴,而且联络处设立时已经是1973年了。



        第二,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缓和,但还不足以推动中美关系达到开始走向正常化的高度。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任何一个国家要与新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必须遵循的首要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在上海公报中美国方面仅仅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我们知道,这里所谓的“中国”,只是美国人玩弄的且得到了新中国认可的“文字游戏”,它比1978年建交公报中的进一步表态要差了许多。
        第三,尼克松访华后,中美经贸交流开始起步,但这在两国整个对外经贸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少得可怜,甚至可以忽略。这一时期,美国对华贸易管制逐渐放宽,比如允许美国旅游者少量购买中国商品,允许美国商业界在第三世界国家参与中国商品贸易等[3]。从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中美直接经济交流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尼克松政府释放的友好信号而已,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美国对中国解除全面封锁,中美实现完全的直接贸易还是始于1979年正式建交以及同一年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该协定承诺从1980年2月1日起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从此中美贸易开始全面正常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第四,中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同样也很尖锐。尼克松曾允诺争取在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实现中美正式建交,但迫于1974年的“水门事件”提前下台,继任的福特总统对发展中美关系热心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国内的反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另一方面也与美苏关系缓和有关,再加上美国已从越战中脱身,不需再求助于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发布的很多正式文件中依然称新中国为“共产党中国”,中国同样也以“美帝国主义”加以回击。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如同逆水行舟,前景渺茫。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自60年代开始的中国抗美援越战争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高炮部队、海上扫雷部队在越南战场上与美军浴血奋战,直至1973年1月美越签署停战协定,美国开始从越南撤军,此时距尼克松访华刚好过去了一年。试想,中美两军没有正常的交流也就罢了,反而在战场上大打出手,如此中美两国的关系能走向正常化吗?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我认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的中美关系依然很不正常,远远达不到开始走向正常化的高度,当然更不能因为美国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而刻意抬高中美关系的发展程度。同样,我们也大可不必去纠结“开始走向”、“实现”等等这样的字眼,应该把这一问题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去探讨。因此,我个人以为,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作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实在有待商榷,而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似乎更为妥当。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A],维也纳,196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1972.02.28)》[A],上海,1972年。
[3]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