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绘本形式的教学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农登媚
[导读] 研磨斟酌,合理考虑故事绘本选材
        农登媚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罗旺斯小学  广西南宁市 530031
        摘要:研磨斟酌,合理考虑故事绘本选材,并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选择适合教学活动的故事绘本。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绘本。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选择适合儿童日常生活体验的生动图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因画面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绘本  教学设计  数学

一、选择故事绘本,注意故事绘本题材与数学内容相匹配
        不难发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大多是情境图和可操作的主题图。而数学故事绘本中可能会包含多个数学核心概念。两者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选材时应注意很重要的一点,即故事绘本知识结构与配套数学教材内容的匹配。另外,在选用故事绘本故事时,要始终围绕教材主题知识,趣味性、知识性的故事绘本故事中要有简洁的数学语言及数学概念,这样的故事绘本题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数学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故事绘本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及知识经验,在所学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仔细甄选所需要的数学故事绘本。还要做到认真分析研究故事绘本的知识点,以此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一本故事绘本可能包含许多数学概念,也可能涉及多个层次和不同年级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的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的选择故事绘本。
二、故事绘本形式的教学设计
        故事绘本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因材施教、灵活机动的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学故事绘本教学。
        (1)享受图画,激发数学兴趣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教授认为,学习者从己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在对数学对象本身的美进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美感。故事绘本的美就是通过图画与文字相融合的方式感性地显现世界,让读者在图画享受中创设情境,丰富审美感知。故事绘本的每一幅图画都是经过创作者的精心构思和设计的,每一幅画都贴近儿童的世界,适合儿童的审美趣味,激发儿童的童趣和纯真。
        (2)讲述故事,体验数学故事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情境中,结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发展水平,将数学难点知识融于故事中,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此能确保学生课堂注意力,使得数学课堂教学能高效行进。
        例如,《分数是分出来的》,梨子的一半?甜瓜的一半?老师请同学们一一的说出来。《分数是分出来的》故事绘本中的场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紧密相连,把数学中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成具体的事物,熟悉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更好的学习数学。
        (3)角色扮演,身临其境
        角色扮演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创设或模拟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语言、行为、表情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以学习新的行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角色扮演是一种以学生自主经验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的充分体验。


        例如,比如三年级数学《保罗大叔分披萨》——分数的初步认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看一个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本书画的是什么?(PPT:披萨)还有一位大叔,他就是保罗大叔。出示书名、故事绘本封面,保罗大叔会怎么分披萨呢?
这时候教师可以找两位同学扮演兄弟俩: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兄弟俩因为分披模拟兄弟俩吵架。
        (4)抓住时机,巧用故事绘本提问
        教师课堂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情,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适当的语言陈述间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并引导主动思考和展开教学对话,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用故事绘本提问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事绘本往往有新颖和创造性的图画。学生们经常被这些精美的图片所吸引、震惊,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猜测故事的重要内容,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观察图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找到最佳答案。猜测教师提问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故事绘本故事内容的理解,积极大胆地发表言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用启发式的问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故事绘本教学中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启发式提问涉及知识面广,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灵活性。讲完故事绘本故事后,如果老师总是问一些固定答案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故事的标题是什么?”故事里有谁?““画上画的什么?”等等。老师的问题应从“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什么”和“可能怎么做”。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故事绘本教学中,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因此,教师科学合理的使用评价方法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理解每一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选择了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保证教师收集的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在选择评价方法时,教师还应明确他们希望通过评价达到什么目的,并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评价方法的基准。
        参考文献:
        [1]周正娟.童眼看世界 童笔画数学——儿童数学绘画日记创作的实践和思考[J].江西教育,2019(29):45-47.
        [2]郑纪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绘本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06+108.
        [3]陈静,周娇.小学数学绘本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05):19-21.
        作者简介:姓名:农登媚,出生年月:1987.06,性别:女,学历:本科,民族:壮族,籍贯:广西上思,单位: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罗旺斯小学,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