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三里岗小学 安徽省 六安市 237000
摘要: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农村小学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夯实学生的基本功。要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追根溯源,因地制宜,多渠并举,寓写于乐,注重兴趣激发,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文的价值,体验到作文的快乐。
关键词:基本功 农村小学 兴趣 激励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而在这四种基本能力中,最能反映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便是写作能力。但如果深入到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中去,就会发现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仍然陈旧,基础非常薄弱,现状令人深忧。因而,深入实际,寻找根源,切实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水平,就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令人焦虑的现实
为了全面了解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作文水平,在部分老师的协助下,笔者曾对周边包括中心小学在内的三所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学校:韩摆渡镇王桥桂龙希望小学、苏埠镇卢湾时代希望小学、城南镇宝丰寺学校
调查年级:五年级
调查人数:179人
调查方式:答卷式(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调查时间:2019年6月
调查结果:农村小学作文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179位同学中,作文成绩出类拔萃者寥寥无几,仅占总数的5.6%,大多数同学作文成绩较差,有约20%的同学作文甚至一塌糊涂。触目惊心的数字,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迫在眉睫。
二、分析与思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找出问题症结与突破口,笔者随后又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汇总、比较和分析,笔者认为,导致目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作文起步晚,基本功差
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在外地打工,学生基本上跟爷爷奶奶在家。这些老年人文化程度很低,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或放任自流,或溺爱娇惯。因而,老师布置的任务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导致农村小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普遍偏差。一、二年级虽有看图说话、写日记、写片段等作文铺垫环节,也很少有学校按步就班地进行。因而,到三年级后接触到作文,很多同学便会面对白纸无所适从。时间一长,便逐渐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部分同学“谈文色变”。
2.作文命题陈旧,脱离学生生活
很多语文教师在命作文题时,动不动就让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暑假趣事》《我的同桌》等已被几代人写烂的题目。这些文题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范文比比皆是,很多学生便照着范文生搬硬套,甚至直接抄袭,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同时,很多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文题的成人化气息太浓,导致很多同学面对文题,只能是抓耳挠腮,胡扯一通。
3.模式陈旧,方法单一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延续着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单向循环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反而成为整个过程的主人,加之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的指导束缚住了,只能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因而,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作文水平也因此提不上去。
三、措施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目前作文教学的最大误区出现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无论是作文命题,还是作文批改,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没有抓住“学生才是作文活动主体”这个根本,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出现“怕作文”、“见作文就头疼”的情况。因而激发写作兴趣,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乃当务之急。
1.加强督促,夯实基础
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针对小学生自控力差而又缺少有效监管的现状,农村小学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小学低年级老师要承担起教学和监管的双重任务。在起步阶段,不要好高骛远,要立足书本,加强督促与检查,对于抄写、背诵、默写和听写等方面的任务,一定要扎扎实实的完成。
自2017年起,农村学生开始实行免费营养餐制度,学生中午基本上在学校就餐。建议学校可以此为契机,专门开设一节习字课,引导督促学生把字写好、写顺、写工整,打好书写的基本功。
2.积极开展语文活动,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
课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错别字大扫荡”、“纠错比赛”等活动,把学生作文、作业中的,甚至校外标语、广告栏中的错别字汇集到一起,建立错别字字库,定期组织学生复习。这样的专项训练,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如“买和卖”、“在和再”、“有和又”等,更要勤讲勤练。
3.结合实际,精心命题
好的作文题会使学生情绪高涨,神游万仞,文思泉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今的小学生爱好广泛,见多识广,喜欢表达,因而,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命题,就等于给他们提供了一次畅所欲言的机会。
如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写《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龟兔赛跑续篇》;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写《钓海虾》、《猜一猜我写的是谁》;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将《我的同桌》改为《同桌的她(他)》《我的闺蜜》,将《我们的班长》改为《咱班的大哥大》、《咱班的大姐大》等。这些文题突破陈规,紧贴生活,让学生“以我口说我见,以我手写我心”。因而,面对这样的文题,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昔日的愁容烟消云散,纷纷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写出的文章也必将是情真意切,佳作连篇。
4.突破常规,寓写于乐
为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和厌恶感,在作文教学中可利用小学生好奇、爱动、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作文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教师走进教室后突然喊一位同学出去,在座的学生都会有点莫名其妙。这时,教师问同学们:“刚才那位同学你们熟悉吗?”同学们回答:“熟悉。”教师又问:“那么你们现在说说他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印象,叽叽喳喳、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然后教师把那位同学请进来,让大家仔细观察,看自己讲的像不像这位同学,从而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习惯。
5.互批互改,取长补短
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好为人师,因而让他们当老师去批改别人的作文,就会大大调动地们的积极性。在这种互批互改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逐步掌握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而且能借鉴和学习别人作文中的优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6.强化激励,以奖激趣
兴趣是在具体活动中逐步培养的,学生对于某一科目是否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儿童的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中取得的欢乐。”所以,我在教学中毫不吝惜自己赞美的言辞,尤其是对作文成绩差的学生,哪怕是本次的作文写得并不出色,但只要在选材、立意、结构、用词等方面稍有优点,我都会在记分册上给他们印一个五角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以及自己的点滴进步。
总之,农村学生的作文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追根溯源,因地制宜,提高教学针对性,注重兴趣激发,优化教学模式,那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将会逐步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必将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