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情为切入点提升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钟秋玲
[导读]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钟秋玲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514700
        摘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以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从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和公共参与等方面入手,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增强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集中体现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中生;核心素养;疫情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影响深远,波及广泛,在不同层次和方面对高中生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等产生深刻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时,跟紧时代发展形势选择和利用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教学资源,有利于落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素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发展政治认同素养
        2019年新实施的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国抗疫战斗中涌现出大批抗击疫情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事迹,有的人无畏牺牲,甘愿“逆行”;有的人不畏艰险,坚守岗住;有的人“舍小家为大家”地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这些英雄事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手鲜活教材,是时代赋予思政课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良好契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用好抗击肺炎疫情这本鲜活的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此次疫情危机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生动的“思政课程”,将当前“先进事迹”、“典型案例”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动教材。例如,在新教材模块4《哲学与文化》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内容时,可以根据抗疫先进个人或者先进团体的事迹创设教学情境,或者以“两难的选择”为议题,探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二、培育科学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有力的武器。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从控制传染源到切断传播途径,还是从检测确诊到救治感染者,亦或是从科学防护到联防联控,正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向胜利迈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防控和防治、精准施策,既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体现了人类尊重科学的精神。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提取可利用的教学素材,汲取抗疫精神力量,挖掘并运用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过程中的先进和感人事迹,引导青少年在培养科学精神上下功夫,启发高中生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不断反思,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新教材模块四《哲学与文化》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内容上,可以“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是从何而来的”为议题,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结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和深化对疫情的认识、追求对疫情的正确反映。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疫情的正确结论,引领学生崇尚科学,培养理性精神。
        三、增强法治意识教育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力做好依法防控疫情,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及“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和治理能力”。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政法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两高两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学校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广泛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知识,深刻认识到积极配合防疫工作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同时,对于学校延迟开学、日报疫情以及线上教学的实施予以理解和支持。然而,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有些人的权利意识过度高涨,法治意识却没有跟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但权利和自由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言谈举止必须正当且合法。例如在新教材模块3《政治与法治》中关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的内容时,可以选取一批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并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教学,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三者的统一。譬如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于口罩制假售假的打击,规范市场秩序;“澳洲华裔女子跑步事件”,都是很好的法治素材,根据案例进行探析和辨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令行禁止。
        四、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渠道与日俱增,人民大众的公民意识和公众意识普遍觉醒。由于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高中生迫切希望能够参与到涉及切身利益以及对自身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社会生活中。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因为片面了解信息、专业知识匮乏、对公共参与效果存在质疑等,在公共参与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这就要求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结合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大背景,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了解时政热点,利用所学学科知识辩证地分析和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彰显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涵育青少年公共参与素养。例如,新教材模块3《政治与法治》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中,可以选择“我们是怎么样当家作主的”议题,将学科内容的教学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比如搜集新冠肺炎期间的校规校级、村规民约,讨论其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从中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和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从中锻炼责任意识和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课程,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为一名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时刻要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意识,以疫情为契机,立足关键课程,讲好时代故事,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涵育。
    [1]王猛.中学生政治课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的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2]肖莉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公民素养教育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