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四川省简阳市石桥中学641401
摘要: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新时代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趋势的良好发展增添了极强的推动力。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应了解多媒体技术为什么被称为新时期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研究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方法,实现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达到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历史;研究分析
对于教学历史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媒体技术终究是一台机器,如何将其价值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的努力。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师,该当主动去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不断培养自身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变得愈来愈浓厚,以求实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做一番研究分析:
一、以多媒体技术回顾历史画面
人所共知,历史是一门以描述过去的为主的学科,而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当中带领学生回到过去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可多媒体技术却能够让学生较为真实地感受过去。基于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妨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绽放出精彩的高中历史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并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中的精彩片段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导入了新课内容。然后,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回顾了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历史,引入了伟大的辛亥革命。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致内容,以及袁世凯为什么会就任临时大总统。最后,我与学生一同对辛亥革命做了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充分理解,从而实现了高中历史课堂的精彩绽放。
二、以多媒体技术导入合理问题
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题海战术已经不再被教师们所提倡,但是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提出问题仍旧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导入合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达到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我国的古代服饰,又展示了西装和中山装以及新旧式的旗袍,对学生提问道:“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是什么?”从而对学生分时段讲述了服饰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掌握。然后,我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房屋建筑、习俗风尚的变化,通过在大屏幕上展示表格,让学生自主填写,使学生对新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有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学习内容,做了课堂总结,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以多媒体技术导入合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达到了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以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虽然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所组成的一门学科,但是也不乏一些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这也就是教师日常所说的教学难点。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师,有着天时地利的教育环境,所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知识的自信,从而完成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新兴力量的崛起》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欧共体总部大厦、日本太阳神塔、不结盟运动回忆、以及中国农业大丰收几张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说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作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掌握了欧洲共同体、东方巨龙的腾飞和不结盟运动三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了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以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完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实用价值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已经被充分认可。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努力学习新兴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争取借助多媒体技术获取理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霍利超.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下旬),2017(05):130-131.
[2]施允华.多媒体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6(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