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侠
贵州省石阡民族中学,555100
摘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本文简要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而后结合案例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关键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即分析教材及学情,明确教学立意;基于教材及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思路和过程。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思考;教学心得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意义和指向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思考与体会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谈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明确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就高中历史学科来看,很多教师往往凭着经验和感觉授课,而对于教学设计并不太重视甚至会很陌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历史学科注重识记和背诵,很多教师上课基本上就是划重点,完全体现不出教学的艺术性,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长期以来传统讲授式教学占据历史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学成了固定模式,其事先的设计自然也就可有可无。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化成为必然趋势,这就立即显现出了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以下结合具体课题来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问题作一较为具体的探讨。
二、例谈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关键
(一)分析教材及学情,明确教学立意
对教材的全面深入分析,是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基础。很多教师就是忽视这基础而关键的一步,导致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教学及学情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明确教学的立意,即注意抓住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着重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应获得哪些收获,以及如何使学生切实收获所得。显然,这正是落实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明确了这些也就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为例,该课涉及十年的历史时期,即使课本中的三个子目,也要阐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反“围剿”斗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胜利及其意义等多个历史事件。逐一叙述,或突出重点,其实都会面临拘泥于课本的线性呈现方式,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在拓展性阅读中弥补课本叙述的逻辑欠缺从而学生了解更为充实而深刻地历史状况,最终完成教学立意的设想?这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方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一时期的空间概念非常模糊,比如他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但并不清楚这些根据地在中国的哪个方位。而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学生们能够背出来,但是并不能说清楚为什么这样选择。初中的历史学习让学生们基本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一些历史结论也能够记住或是比较准确地背出来但他们还是会有很多疑问。
基于上述的教材及学情分析,《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的立意也就大体明确,该课的教学设计不能囿于传统思维,即着眼于教师如何讲述这段历史,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如何通过历史文本的阅读,了解历史,思考历史,感悟历史。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与历史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倾听)及师生对话(倾听)的过程,不同学生参与其中将会生成不同的教学结果,当然教师的引导、指导将帮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本课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深刻认知,这也即是所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体现。
(二)基于教材及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思路和过程
明确教学的立意后,基本的方针也就确定了,在此基础上在确定教学思路和过程。如《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了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梳理课本知识。由于课本中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基本学习过,这一阶段指导学生分小组概括课本知识,同时在中华民国形势图上标出历史事件的时间和位置,通过概括和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帮助学生快速简洁地了解本课知识要点。教师适当补充这一时期国民党角度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自1931年开始的日本侵华事件,从而让学生能够大致了解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视野。
第二阶段,阅读与对话。提出思考问题,即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提出的问题,提供阅读文本(摘自六本相关书籍的片段),尝试从这十年中国历史情况和国共双方做出的选择,分析此后国共力量变化的根源。学生在分组阅读后,分别概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注意小组间观点的相互印证和不同角度的分析。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和各小组的记录员及时记录关键词,以便师生进一步探讨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对阅读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原因。
综上,本文简要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而后结合案例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关键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即分析教材及学情,明确教学立意;基于教材及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思路和过程。新的教育背景下,一线教师必须重视并善于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尾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 科技信息, 2010(31):88-88.
[2]郭晓敏.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 000(001):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