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胤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德育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因此德育教育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增强教师在高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理论性依据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高中德育;有效教育;策略研究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环境变化迅速,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国家进一步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开展德育教育,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学校升学率与家长群体重视文化课成绩的背景下,德育教育仍旧处于完善时期,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基于高中学生德育有效教育的策略研究为主题,通过完善教师德育教育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强化教师德育教育意识与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主动交流与自我教育的习惯三个方面研究,希望能够推动高中教师德育教育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完善教师德育教育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教师在德育教育上应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机制,以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爱好特长、思想状态、交往情况、家庭背景等,这样才能提升高中教师德育指导的针对性,杜绝德育实施策略的形式化主义发生。因此,高中教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库,追踪记录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记录,其内容不限: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性格特点、学习情况、行为习惯、心理状况、身体状况,教师与学生的谈话记录、辅导效果反馈、学生自我评价等。这样不仅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每学期总结一次学生各方面表现,从而为学生制定德育教育长足发展的方案。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家校联合教育机制,因为高中阶段孩子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力与独立观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处事方式。那么在德育干预策略的实施上单凭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为学生建立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主战场,从而实现更为高效、全面的德育教育策略。最后,根据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应该在方方面面渗透德育教育的力量,而学校在某些方面是缺乏一定专业性,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常见做法,将教育置身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邀请相关的校外组织走进学校,为学生开展具体化、生动性讲解,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丰富德育活动的教育途径,从而达到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如:邀请法学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用真实的案例教育学生了解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犯罪行为,进而促使学生明白管理自我情绪的重要性,知道矛盾性问题要通过沟通的形式解决,如果不行,要懂得申请老师的介入处理,这不仅有效加深了学生的法治意识,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建立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强化教师德育教育意识与技能的发展
高中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是通过师生和谐友善的沟通交流,实现教师对学生针对性、差异性指导,从而实现理想化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充分自身的人格魅力,在言传身教的教育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认知、个人魅力、思想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都起到直接性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断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不断完善与补充自身的教育方法与教学理念,这样不仅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与成长,也能更好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使得教师更加容易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推动德育教育策略的针对性实施教育。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学科德育教育意识,不能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完全分离开,应该将德育教育看作一个无固定模式、时间和组织形式的教育过程,这样将促使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更好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建立和内心情绪波动,也可以通过学科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文化,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最后德育教育是一项动态化,具有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和提升自我反思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生阶段性德育生成的过程中,更好地优化自我的教育过程中,这不仅有效指导教师开展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也能在学生发生一些不良状况上进行有效的判断。教师应该常态化对典型德育教育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增强自己的德育经验,要对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记录,从而对比学生德育发展的状况下,实现自我反思与经验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主动交流与自我教育的习惯
俗话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但也相对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清醒认识到德育工作学生是唯一主体与主要发展对象。在这个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育素养,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主动的知识获取者转变,反之,德育作为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途径,学生失去了主动性,那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失去了实现目标的途径,造成高消耗、低成效的教学结果。首先,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贯彻这一教育原则,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客观为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推动学生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再如,面对学习、生活、心理方面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向教师寻求帮助的习惯,这样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学会总结和分析自己下一步努力方向,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帮助学生促进个人进步与成长。此外,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上,学生对自我的性格特点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最了解,那么教师应该增强学生自我评价、认识、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继而实现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样不仅成为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延伸与补充,也将更好地保证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而自我认知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第一,与他人进行对比,通过向同学、朋友的对比,发现自己的性格、学习及能力的缺点,并且有效分析缺点形成的原因。第二,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与解答自己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的自省能力。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自觉性与约束性,也能够通过自我的规划与内容上积极寻求教师与家长的意见,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成就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
总而言之,随着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高中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面临更为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在高中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突显更为特殊的教育意义性,因此教师必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角度,积极探索更多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加强自我教育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性与作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光全.改革开放与我的德育人生[J].中国德育,2018(20):76-79.
[2]朱彦明.高中寄宿生管理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69-70.
[3]黄尚银.高中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的价值讨论[J].华夏教师,2018(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