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烨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教学研究室
摘要: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解答能力抽象整合的升级。传统数学教学一昧着力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这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特别是对数学思维的培养造成很大的空间限制。随着课改中素质观念越来越广泛的普及,数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中渗透的地位逐渐抬升。这不但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也能拓展学生数学思想。在较早阶段渗透数学思想能促进学生思考和综合发展,甚至对此后理工科类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教学方法;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构成核心,在教学中分层次渗透,不仅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渗透推动了学生个体知识吸收和综合能力增长。
1.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数学思想方法根植于数学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依托教学活动的途径、手段为表现形式。学生根据树立数学思想为根本打牢基础和初步构建起数学知识框架。另外教师可重点针对数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的基础
2.1深入推进课改的素质教育理论
当前素质教育的社会大力推崇,传统教育方式的唯一性和至上地位被打破。经多年一线教师研究和大量研究成果显示,素质教育较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填鸭式教育最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做题速度慢、知识延伸性差等现象的发生。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程开设注重公民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应试能力是基础,不再是全部。评价学生的新标准也随而诞生。
2.2打牢学习基础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变化的新兴产物,也是对当下教学活动所提出的崭新要求。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可以依照新方法探索如何进一步打牢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借此通过对不同学生的深入研究因材施教,为其制定适合的学习方法。
3.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层次
3.1在知识初次讲授过程中渗透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设置课本中确切的原理、公式、概念、法则等为重点和难点。思想方法是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抽象原理。教师面对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等情况时常选择性回避此方面讲授。长此以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健康指导和发展。
这也证明,数学思想的渗透法对于学生打牢学习基础和解题分析能力的侧面提高都具备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为减少此类现象,教师首先要主动渗透数学思想。
其次要转变之前依靠学生自主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做法。
第三,以易懂易学的数学思想为思想渗透方法的起点。例如从数学学习伊始便开始接触的符号化思想。运用符号化思想可对问题的复杂环节进行流程简化,从而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拆分为两个以上的简单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此种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提高对数学问题的拆解能力。
例如怎样运用符号化思想将加法交换律阐释得更易理解呢?解:加法交换律为a+b=b+a,故也可将其改写为甲+乙=乙+甲或者是△十口=口十△等表达方式。
3.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
以“植树问题”为示例:植树节时,一班同学要在全长150米的小路一侧进行植树,隔3米栽1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用什么方法能快速计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学生可采取整合简单问题分析规律、画线段等方法。
以此为基本问题向外延伸,那么若两端不栽树,则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问题看似不同,实则蕴含着不少相似之处。第一问是基础,第二、三问是第一问的基础变式。在掌握第一问的基础上,第二、三问可以据此被分解为简单问题。
以例题为基本点,将问题分解化,解题过程也由之变得相对简单,并且更易掌握数学问题的变式,在提高问题难度后也促使学生面对变形问题可举一反三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因此更丰富、更完善,解题流程也更清晰。
3.3在总结课上渗透
课程总复习、章节小结的总结中,纵向、横向两个维度综合性的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对此前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拔高理解、解题能力的更深层次掌握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圆的认识”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总结中通过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联系刚刚学习的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整合分析后更方便学生的理解记忆。这样既可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又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小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有利于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快速接受新知识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阶段中渗透,既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在思维层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数学思维更是学生今后学习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为培养全方面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学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探寻[J].新课程:小学,2014,(11):72-73.
[2]陈华.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