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王国泰
[导读] 当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时,各个学科教师们都在努力创新,
        王国泰
        义乌市春华小学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摘要:当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时,各个学科教师们都在努力创新,以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很多教师提出了将生活化教学与数学教学结合到一起,利用生活情境组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从生活氛围中高效获取数学知识并懂得数学知识应用的技巧。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概述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不断提升。
        关键词:生活;情境教学;小学数学;学生;兴趣;能力
        生活可谓是一个大讲堂,里面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对于学生的成才与成长至关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了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尝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场景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提升数学素养。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的主动性明显提升,还能够应用生活化理念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高效数学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因此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引入课堂,以此促进学生时刻将关注点融入到情境中,并结合情境获取数学知识。生活情境教学法是将生活情境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也能够促使学生们高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分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展开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上,数学教师直接利用多媒体将10颗草莓、2根香蕉以及1个苹果展示出来,说道:“同学们,如果家里来了一个小朋友,妈妈让你把这些水果拿出来进行平分,你会怎样做呢?”有学生道:“这还不简单,可以将10颗草莓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5颗草莓;可以将两根香蕉进行平分,每个人获得一根香蕉,至于一个苹果,可以将苹果掰成两半,一人一半!”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数学教师也由“平分一个苹果”的问题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并由此将“分数”引出来,激发了学生对于分数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随后,教师又通过生活案例将将几分之几、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等内容讲解给学生,促使他们在生活场景中高效地掌握分数知识。在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正确用分数表示物体的多好,还能够说出分数代表的意义,并将生活与分数紧密联系到一起。
        二、引入生活实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通常情况下一支粉笔成为了教师最为重要的教学工具,课堂难免显得单调和乏味,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不高。伴随着生活化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小学数学教师开始转变教学思路,尝试将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在课堂中展示出来,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消除对数学知识探究的抵触心理,并鼓励他们应用实物获取数学知识。在实物辅助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高,实践能力与学习效率都由此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除法”中“搭一搭”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物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课前,数学教师鼓励学生将学习小棒准备好,方便课堂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到了“假如有13根小棒,那么能够搭建出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的内容时,学生们立即动手开展研究。有的人一个个地搭建小正方形,有的人通过搭建出一个小正方形后开始计算。教师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通过实物操作真正理解了除法在计算时如果不能整除可以写成有余数的形式。当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用16根小棒摆成五边形,一共可以摆出几个,还剩几个?”学生们展开实践探究,并通过探究解答出问题。在生活实物的辅助作用下,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明显提高,获取数学知识的效率和实践能力也明显增强,为后续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情境对话,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受到“被动式”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主动表达个人观点,而是习惯了依靠教师,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升。鉴于此,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堂,并利用生活情境展开课堂对话,在激发学生主动发表个人观点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并由此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一旦学会主动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会进一步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以此提升学生思考能力。课上,数学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将栅栏式伸缩门以及墙上的晾衣架等图片展示出来,提出问题:“同学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齐声道:“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道:“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物品或者场景中含有平行四边形呢?”学生展开思考,有的人回答道:“楼梯向上的扶手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也有人回答道:“我见到过平行四边形的地板砖。”教师道:“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形十分熟悉,那么你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和其他图形间的关系吗?比如说长方形?”学生立即展开思考,有的人将两个图形分别画了出来并将两者间的转化关系阐明。在对话情境中,学生们既将平行四边形与生活建立了联系,思维水平又得到锻炼,促进了自身数学学习效率和课堂主体的地位的提升,为以后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四、组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数学技能之一,因此数学教师十分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除了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思维水平及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活动引入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与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中使其思维水平得以锻炼,进而真正实现学习效率与综合能力的同步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展开教学,以此锻炼学生思维水平。课上,数学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常常见到的爱心图形、大写字母A、小箭头等展示出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图形的共同特点。学生们很快结合图形将轴对称表述出来,教师顺势鼓励他们自主化出图形,并通过裁剪和折叠的方法证明图形的对称性,并由此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掌握了轴对称的概念以及找对称轴的方法后,教师们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并应用轴对称的对称性表述图形设计的原因。很多学生都对此项任务或者作业十分感兴趣,积极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有的人提出了电脑显示屏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人指出了牛仔裤是利用轴对称原理设计出来的。学生们都在努力睁大眼睛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美。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养成了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还使得数学思维水平进一步提升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利保障。
        一言以蔽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将生活与数学教学建立联系,不仅仅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得数学知识成为辅助其生活的重要工具,既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及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雪雅.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关爱明天,2015,000(007):82-82.
        [2]吴光联.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人生十六七,2017,000(08Z):48-48.
        [3]刘艳.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好家长,2016,000(034):P.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