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桂峰
陕西省柞水中学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各学科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教学是否呈现出有效性,一方面体现了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新课标理念是否渗透到课堂中。由此可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迫切且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笔者便以高中物理这一学科出发,对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场景;探究问题;操作活动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仅仅将教材知识的传授当成唯一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使学生的学变成机械式、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进而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鉴于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而言,首先应根据学科独有的特点与具体学生的认知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作用到课堂中,旨在为学生的认知与所教知识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梁,以此使学生在物理学科中能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一、重视操作活动,提高感知能力
在高中阶段,很多物理现象都是无形的,这就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使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生成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将隐性的物理变化转化为显性的物理变化,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觉体验,使他们在头脑中对物理变化产生初步的认识。只有经历这一操作活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发生的真实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摩擦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感知摩擦力的存在,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并逐渐增加拉力,观察弹簧拉力的度数,让他们感受到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此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种因素有关,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尺子夹在书中合上课本,使他们体会到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然后再合上的课本用另外一只手对课本施加一个压力,再一次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能够使学生切实感知到摩擦力的存在,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摩擦力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二、结合生活场景,降低认知难度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对于学生而言却是学习的难点。此外,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师挖掘生活与物理知识的链接点,并将生活场景迁移到具体的课堂中,便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初步的表象,这样既能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给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完善自我认知,进而使他们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力的分解”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人拉汽车、行李箱”的图片,这一场景将学生拉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此情况下,以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为研究对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和行李箱受到什么方向的作用;这个力对车与箱子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这两个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结合原有认知对力的分解产生初步理解。此外,为了使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笔者以小车代替行李箱,模拟拉箱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归纳、总结出力的分解的概念。由此可见,结合生活场景,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直接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还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分解的应用性,以此推动了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设置探究问题,激发思维意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之一。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之相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并以问题作为导向不断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样不仅能够彰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使他们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此外,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促进他们物理思维的发展。
在“力的合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让学生思考“分力和合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设置实验环节,并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讨论对探究的各个环节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如:如何利用器材获得两分力?如何获得合力?合力和分力有什么关系?对角线与合力是否重合?在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后,便能够打破学生“合成就是求和”这一思维定势,也使得他们建立了“自己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为导向,能够不断使他们完善实验的方案,并对合力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可见,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不仅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发挥,还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并他们树立起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进行实验活动,完善认知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感知觉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实验的种类有演示实验以及学生的探究实验,无论是哪种实验操作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实验现象发生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的细节所在,还会使他们感受到实验的科学性与物理学科的严谨性,以此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不断完善。
在“弹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并使他们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条件,笔者进行了“显示微小形变”演示实验操作。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即:在桌面上放两个高低不一的平面镜,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亮点,用力压桌面。这时,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光点在刻度尺上发生了移动,这一实现现象便引发了学生的深入分析,经过思考后,学生能够主动总结出“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这一结论。可见,通过这一演示实验活动,不仅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使他们感受到实验活动的科学性,还使他们的感知觉、思维等认知得到了激活,以此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而完善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五、注重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常常忽视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得学生难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这样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出现出碎片化的记忆。与此同时,当遇到综合性问题时,学生便难以从整体化的角度审视问题。鉴于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思维导图联结章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梳理重点、难点,以此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笔者首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反思。其次,以知识为主构建知识体系。在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能够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以及主要推理过程和结论,还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了其含义,并知道惯性以及惯性定律。此外,通过归纳总结的过程,他们也能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解释提高其自身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想要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作为教师而言,就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主,并重视操作活动以及演示实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以便使他们在头脑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清晰的表象。其次,作为教师而言,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将其作为素材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便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华.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17(4):4-8.
[2]袁慎淼.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25):242-243.
[3]黄火文.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J]. 文理导航, 2016(6):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