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卜聪
[导读]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
        卜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 150400
        摘要: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教师不应将教学的有效性定义为“上完一节课”,而是重点观察课堂所取得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为了教师所热议的话题,本文笔者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兴趣;感性认识;参与程度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无论对学生建立感性思维,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从研究教材转移到研究学生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高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并且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时间紧、任务重,这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将迎来巨大的挑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考虑教学的各个要素,并将其有机整合,从而使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一、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探究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而悬念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最重要的来源,它既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悬念”所发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应找到数学内容的悬念点,并将其作用到课堂中,从而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
        以“指数函数”为例,为了深化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笔者首先拿出一张0.1mm厚的纸,并让学生猜一猜这张纸对折27次后,将有多高?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猜想,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有的学生提出“电线杆高”,有的学生提出“七、八层楼高”。在此基础上,笔者告诉学生,这种高度则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时,便给学生一种震撼力,并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随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展开指数函数的学习,便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悬念的不断设置,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情绪,以此为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二、联系生活,增强感性认识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高中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来引入新课,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单调感、乏味感,还能够逐渐消除他们对数学单调、抽象与神秘性,进而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
        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笔者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并通过视频讲解水滴与石穿的关系提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问题,由此使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条件以及必要条件的概念,进而使他们深刻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此外,当学生能够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后,笔者便通过灯泡闪烁的动画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认识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背景,这便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此可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结,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使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中,还能够唤醒学生内心的共鸣情感,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三、创设情境,增加参与程度
        高中数学知识呈现出较强的抽象性,这对于学生而言,很难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参与程度,趣味化情境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学生构建生动化、趣味化的情境,这样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场,还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从而增强其参与度。
        以“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到现实世界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进而帮助他们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笔者首先展示“长与短、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与不少于”等词汇,这便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此帮助更好地结合原有认知来思考对应关系,进而更加清晰地来描述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以“长江流域各省水质情况”为内容,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来引导他们揭示一种不等关系,从而使学生参与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此帮助他们感受到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可见,通过生动化情境的有效构建,能够给学生更多认知体验,进而增加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深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数学认知水平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悬念的设置、生活问题的提出以及趣味化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内在情感变化,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逐步升华。此外,对于数学这一学科而言,教师还应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联结,从而使学生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胡小妹.对高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5(10):39-40.
        [2]王芬芬.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7(94):126-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