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霞
河北平山小觉中学 050405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被革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已成为每位初中数学教师期望达成的理想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会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为教学原则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中教师主要以思考能力、讨论规则、学会总结这三项内容为切入点对初中数学融合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策略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课程,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锻炼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其强化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小组讨论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一、巧用问题引思考,充分发表见解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初升高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重心逐渐被推向应试,使学生能够打开思维大门并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师应担负的责任,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找到探索知识的入口,因此教师应在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而数学问题便是两者之间的最佳桥梁。例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便为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以设问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见解。教师在讲解“点、直线、圆和圆之间的关系”这一小节内容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小节中的知识点内容。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完成预习工作,以此使学生能够对该章节内容有初步认识。其次教师对应教学内容提出相应讨论问题,比如:生活中有哪些表示点、直线、圆和圆之间关系的现象?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直线和圆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什么?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结合预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思考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回想生活情景得出多种答案,以此为基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经过小组成员共同筛选汇总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设置规则促规范,监督讨论行为
规范的小组讨论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则降低教学效率。
然而开展高效的小组讨论活动则需要教师设置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讨论行为,因此教师应制定相应的小组讨论规则,以此避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不专注的现象。例如:在小组讨论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会针对讨论内容设定讨论时间,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讨论结果,以此便能够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学生在时间的约束下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问题上,以此引导其合理规划讨论时间从而提升讨论质量。再例如:为了有效规范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的行为,教师鼓励学生在讨论前根据组员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讨论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会设置奖惩制度,完成目标的小组将会获得相应奖励,而未完成目标的小组则得到相应惩罚,学生在胜负欲的驱使下产生必定完成目标的想法,从而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思考问题并在彼此配合中有效解决问题,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监督学生讨论行为的效用。由此教师应设置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讨论行为,使学生能够在高效讨论中有效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强化数学综合能力。
三、学会总结保质量,把握讨论方向
讨论过程决定了学生的讨论方向,而对小组讨论的总结才是保证学生讨论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总结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以此为参照在接下来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问题。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程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导入环节,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其次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问题答案,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投入到讨论过程中。最后学生针对讨论过程做出相应总结。比如其中一小组在讨论结束后总结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的组员提出在讨论“旋转三要素”这一问题时花费了较长时间,经过组员们共同分析最终发现该组成员并没有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从而使多数组员对本课基础性的知识内容不够了解,因此拖延了对于问题的讨论时间。该组成员认为要想进行有效的讨论活动,做足课前预习功课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学生在讨论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此保证讨论活动的质量,从而使得学生准确把握讨论方向。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小组讨论教学模式,以此在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佩强.浅析"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6(5):27-27.
【2】柳逢春.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6(10):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