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仁财
抚州市临川区第六小学 江西省抚州市 344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和更新。现如今,读写结合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当改变过去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的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对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只有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的知识与经验,才能写出优质的文章,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的感想、心得,也需要通过写作才能呈现,有助于形成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将阅读与写作当做两个独立的模块,没有结合教学的意识,导致教学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让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发展阅读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根据阅读主题布置写作任务
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题为学生布置写作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习作。这样一来,教师可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来了解他们当前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以及他们对于阅读主题的看法和态度,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阅读前的写作练习,教师可适当地放低要求,让学生自由联想和创作,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为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以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写作,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思维模式。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的时候,文章以荷花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教师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荷花”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到公园、植物园中去,观察荷花的姿态、颜色、周边的事物与环境等等,并动笔写下来,还可以融入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者引用关于荷花的古诗词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荷花这一事物形成较好的了解,为课文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铺垫,让学生在阅读时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并使其了解叶圣陶先生描写荷花时的手法,与自己的作文进行对比,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写作习惯
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写作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其写作的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写作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批注,在阅读中,批注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随时进行批注可以将学生的想法和问题及时记录下来,方便整理知识和查询资料,还有利于记忆优美的词句,为作文练习积累素材。第二,写感悟,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学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感悟,但如果不及时写下来,这些感悟很可能会逐渐消失,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写阅读感悟的习惯。第三,补写,有的课文没有具体地描写事物,而是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对此进行补写,以此来拓展阅读内容,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分析,使其了解其中运用的夸张手法,并让学生将这些写作知识及时记录下来,运用到以后的作文中去。在读到“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习作训练,让学生进行补充,发挥想象力,详细地写出鱼的模样和动作,不仅能够让课文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够实现写作训练的效果。
三、根据课文特点进行读后写作
在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展开写作:第一,仿写,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风格或手法进行写作,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使其掌握各种写作的技巧;第二,续写,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创作,需要学生对文章形成较为透彻的理解,并合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第三,改写,相比于前两种方式,改写的难度较高,学生需要对原文的结构进行创新性的改变,这不仅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验,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的时候,文章的结尾是渔夫的妻子桑娜把邻居家的孩子带到了自己的家中,但文中也体现出渔夫家并不富有,那么他们以后的日子会怎么度过呢?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课文中并没有说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编写后面的故事。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阅读中产生的情感融入到文字当中,实现情感的深化与延伸,也有利于发展自身的写作思维与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树立起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将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将写作融入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去,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知识,通过写作深化阅读感受,搭建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妍.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祖国,2018(09):178.
[2]张想红.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