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璟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城西第一幼儿园
引言: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迅速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给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与步调进行活动。农村幼儿园地处城郊,教师因地制宜,将乡土材料运用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园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策略,使幼儿个性与创造能力得以主动、充分的发展。
一、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状
1、区域设置盲目学习,缺乏针对性。有些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盲目照搬大城市的幼儿园,如“银行”“咖啡店”“甜品店”……幼儿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就无法融入其中。
2、操作材料单调陈旧,丰富性差。农村幼儿园的游戏材料大多是废旧品,由于反复使用,许多材料显得破烂陈旧。材料缺乏更新,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对区域活动失去兴趣。
3、组织指导随意单一,缺乏有效性。有些农村幼儿园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自在的活动,应放手让幼儿玩。因此在幼儿分组进入区域后,就不再干预,幼儿随意地在各区域间走动,影响其他幼儿游戏的专注程度。
4、区域活动缺乏创新性。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大多是安静的桌面操作游戏,如穿珠、拼图等。建构游戏也只是简单的搭积木,缺乏辅助材料的运用。对于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运动区活动,基本没有。
5、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年龄不符。部分教师给幼儿设置不符合本年龄特点的游戏。如给小班幼儿设置拆装笔之类的活动,幼儿自然失去参与的兴趣。
6、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对幼儿缺乏鼓励和引导。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缺乏幼教理论和经验,对幼儿缺乏鼓励,导致幼儿不愿意参与区域活动。
二、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缩短城乡差距。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与论坛。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让教师从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获得感悟,激发自身投入教育的热情和力量。
2农村幼儿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周围丰富的乡土资源,将之筛选、提炼成幼儿游戏的材料,使区域活动颇具“农家味”。如创设美工区,让幼儿通过捏、搓、团等 方法制作各种泥塑;创设操作区,让幼儿编麦秸、缝芦苇帘子;这些活动 内容和材料,由于贴近幼儿的生活,他们会感到亲切、熟悉,乐于参与。
3、农村幼儿园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增进家园共育,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一些乡土材料。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多变、好玩、环保的教玩具。比如, 可将竹子做成高低不一的竹高跷。也可在竹筒间连上线,做成小班孩子喜欢的拖拉玩具。又如,可将玉米芯制成保龄球,也可将之切成段蘸上颜料进行印画。
4、农村幼儿园可以将区域进行整合、链接。针对农村幼儿园生源数量少,教师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班级轮换活动”“年级同龄共同活动”“混龄共同活动”等,以丰富区域材料和拓展区域内涵。
5、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对区域活动进行指导。在角色游戏时,教师可采用“平行介入”的策略,自己拿起“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以隐性指导的形式提示、启发和帮助幼儿。又如,当幼儿在区域中争 抢玩具时,教师则必须立即“垂直介入”。引导、帮助幼儿正确处理和协调同伴间的关系。同时兼顾能力较弱的幼儿,因材施教,采取特殊的指导方法。
4、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提供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和能力,拓 展、丰富和提升区域内涵,充分体现层次和梯度。比如,可在小班设置“娃娃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并让孩子在模拟的生活情境里熟悉和 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可为中班创设较复杂的建构区域,提供材质多样、数量足够的成品和半成品材料,启发幼儿进行创造性的建构活动;可在大班区域活动中开 展形式多样的反映社会生活的角色游戏,且让这些游戏串联和互动起来,为大班幼儿呈现一个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模拟环境,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游戏是自然界赋予孩子的一种生活能力,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不断引领孩子成长的动力源泉。当孩子们在教师和家长为他们提供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中尽情游戏时,他们的身体、思维以及社会性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对于孩子们将来的成长都是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