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阳
黑龙江省兰西县第一中学 1515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所实施的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了。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继续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呈现出精彩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为教育教学趋势的良好发展增添助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实际生活;直观情境
物理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期教育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师,要了解物理学科的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可行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物理知识,获取物理技能,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从而在新课改下达到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得到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高中物理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如今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的时代环境。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不可在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新课改下实现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部分知识时,首先,我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了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为学生讲述了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为提升实验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然后,我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对实验步骤做了分析,安排小组开展了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指导,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最后,我做了实验活动总结,让学生谈论了动手操作实验的感受。这样,我通过重视实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充分实现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有不少教师都在学习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遵从新课改的下的教学要求,如今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要懂得联系实际生活授课,期望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的价值的同时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以恰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完成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首先,我为学生简单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以及存在的错误。然后,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打下了基础。之后,我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对学生提出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合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知道了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也使学生有了对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的真切体会。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组织学生交流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现实应用性。这样,我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授课,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顺利完成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自从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与发展,教育领域中的可应用资源也随之变得极为丰富。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懂得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下达到绽放高中物理精彩课堂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行星的运动》这一节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与行星运动有关的视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行星运动的史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了新课内容。然后,我为学生重点介绍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一些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渐加深了学生对行星椭圆轨道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应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归纳了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以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将物理学科的魅力展现在了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在新课改下达到了绽放高中物理精彩课堂的目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新时代下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在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上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上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最终在新课改下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获取理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孟丹华,朱正伟,李茂国.科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7):5-7.
[2]李水明.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J].才智,2017(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