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马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
摘 要: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人格魅力的前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德育优势,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密切联系生活,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身体验,大胆质疑求异,积极推进学习方法的变革,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逐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德育;健全人格;塑造;道德与法治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初中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格的最佳时期,如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课程资源,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目的。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坚持“正面价值”导向,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理性人格
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培育和养成学生的良好德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中本身固有的思想教育内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一)深挖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美德价值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所以要抓住教材内容这一核心资源,注重知、情、意、行的教育、注重人格健全的培养。如在讲授“践行诚信”时:先通过温故季布一诺的故事,让学生再次从心底里感受到“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这句话的分量,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到诚信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在教授本课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践行诚信”这一主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以活动促使学生不但认识诚信做人的价值和重要性,而且能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诚信的正确选择,以互动课堂的交流形式,德育不再是理论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很多例子就来自于我们身边,促使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
(二)巧用教材资源,锤炼学生自信的独立情感
语言精练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引言,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所以要科学开发教材中精巧多样的“引言”,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水平。如在讲授“青春飞扬”时,让学生阅读“引言”:“踏着青春的节拍,……青春,该奔向何方?”这样两段极具概括性的、诗一般的“引言”不仅指出了本课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充分渗透着德育的功能,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水平方面显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可以采用师生共同慷慨激昂的朗读方式朗诵“引言”,以此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为课堂内容的深入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践行“生活德育”理念,在生活体验中锻造学生的独立人格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归宿。如在讲授“学习伴我成长”时,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整合成为一个典型的依赖父母、学习缺乏自主能力、成绩虽好但自己苦恼的邻班同学的故事。学生听了之后,有一个学生干脆站起来勇敢地说:“我和他一样,作业都是妈妈给我检查的,我以后要自己检查作业,学会自我管理。”当引入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他们更容易置身于情景之中,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原有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形成健全人格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趋于多元化,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判断也趋势于多元化。如在讲授“违反义务须担责”时,结合当前疫情,通过疫情发生以来,出现的一系列乱象:编造、散布、传播涉疫谣言;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口罩;哄抬物价;违反疫情防控限行禁令,故意隐瞒病情、密切接触史等一系列事件将鲜活的社会生活案例作为材料请进了学校课堂,这些生动的社会生活实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去体验和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健全人格。
三、凸显“行为价值”判断,在价值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质疑问题,努力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一)创设情境,善于激疑,激活学生思维兴趣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疑,如在讲授“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解决台湾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台湾本来就是我们的国土,这么多年还没有解决,干嘛要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原子弹就要它夷为平地。”还有同学说:“把‘台独’分子通通毙了,别让他们阻扰祖国统一。”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应妄加指责或否定,而应加以引导。应尽量利用矛盾来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已形成的情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疑难中产生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心灵成长,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人格。
(二)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思维创新。如在讲授“法定义务须履行”时,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同时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有的同学提出:“如果发现路上有只手机,你会弯腰去捡吗?”、“捡起来之后又会怎么办?”、“是拾金不昧还是拾金而昧?”、“如果拾金不昧会不会行使‘报酬请求权’?”等等,这些质疑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大胆设想、畅所欲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质疑精神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也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春风调玉琴,泠泠可正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就决定着该学科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关系密切,万万不可割裂开来。教师应充分认识“千教万教教人做人是根本”的教育宗旨,在钻研课程资源时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通过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乐于接受的健全人格培养,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祖国的未来撑起一片更辽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