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陈艳
[导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陈艳
        湖南省新宁县第八中学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 4227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大加剧课社会的竞争状态,在竞争的压力下,学生与以往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学生升入初中阶段,在学校期间,他们的课业和作业就能占据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同时在校外学生的家长为了学生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会给学生报很多的补习班和兴趣班,希望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优秀。然而,教师和家长过多的期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学生滋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立足于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联合家长”“沟通交流”“培养兴趣”和“组织活动”四个方面入手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保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辅导;双向教育;培养兴趣
        初中阶段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会进入青春期,不仅在身体上会成长发育,心理上也会变得多愁善感,十分的情绪化,一点点小事都能被放大,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甚至会出现“叛逆”行为。因此,在初中的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联合家长,进行双向教育
        学生的心理教育不能只依靠教师在校园的疏导,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人都会分远近亲疏,在学生的心里,父母是与他们最容易爆发矛盾的人,是包容他们坏脾气的人,但更是他们最亲近和信赖的人。所以在心理教育上,家庭教育是最有效率的心理辅导渠道。教师和学生家长可以在学生的心理辅导上面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负责在学校里认真观察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成长状况,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以及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中观察学生是否发生心理变化,再把学生的心理变化告知学生的家长,询问家长学生是否与家庭产生矛盾,然后找出令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学生家长一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比如,班级里有位男生总是在学校里惹是生非,打架滋事,被请了无数的家长,却依然不改其做事风格。教师为了能够让这位学生改变其行事作风,首先就要调查一下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位学生的家境富裕,父亲从商,生活水平很高。然后,教师和学生的母亲先建立联系,通过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发现学生的父亲很少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父亲总是忙于工作,整天早出晚归,和学生见面吃饭的机会很少,而且一遇到学生犯错就会严厉批评,甚至还会动手打骂。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有情况后,和学生的父亲取得联系,和学生的父亲分析学生“叛逆”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是男孩子的话,会更希望有父亲的陪伴。而这位学生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在学校里打架闹事来吸引父亲的关注,但是却没想到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差。在与学生父亲的交流中,教师要重点说明学生现在的行为是缺乏父爱的结果,在家时要多陪孩子吃饭、活动、聊天,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父亲遇到孩子犯错时不要着急打骂,而是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进行教导,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不会再做出让父母失望的行为。教师和学生的父亲沟通完,学生父亲在教师的建议下增加了陪伴孩子的孩子的时间,在孩子犯错时也会冷静下来理智地和孩子进行交流。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这位学生慢慢变得懂事,不再惹是生非,在学习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沟通交流,排解学生烦恼
        在初中的学习阶段中,因为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滋生心理烦恼,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教授知识以外,也要学会与学生友好相处,在课下和班级的每个学生多做交流。

教师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聊天的内容上最好不要太多涉及有关学习、成绩之类的话题,可以和他们聊一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果是和女生聊天,教师可以和她们聊小说、明星、影视剧之类的话题,如果是和男生聊天,就可以和他们聊一些篮球、游戏、街舞之类的话题,把自己代入他们的身份,在聊天中淡化自己的教师身份,弱化教师因为年龄和身份差异带来的距离感,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任。因为只有这样,当学生有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向教师寻求帮助。比如,班级里有位学习很好的学生,总是考第二名,但是他最近很苦恼,所以主动找到教师,倾诉他的烦恼。原来他一直努力学习,但是一直考不了第一名,所以现在有点烦躁。教师告诉他关于学习这件事不要太在乎名次,你只要保证自己每次考试后都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知识盲点,从而在这些不擅长的知识领域中能够认真学习,弥补不足,让自己能够每天都取得进步。长此以往,你有一天一定会超越你的对手。这个学生听完教师的话后,踏踏实实地每天都在学习自己以前不太明白的知识点,之后终于在以此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
        三、培养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学生在初中阶段会对周围的事物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受到外界的诱惑,而中学生的很多心里烦恼和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外界的刺激才产生的。因此,教师为了不让中学生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多学习一些课堂之外的技能和知识,转移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比如,教师根据观察发现班级有一位学生的声音极其好听,同时普通话讲得好,形象也十分良好,所以教师主动找到这位学生与其沟通,询问他是否愿意学习主持。首先,在实践机会的锻炼上,在得到学生肯定的答复后,教师把学生推荐到学校的广播站工作,先让学生在广播站实践一段时间,训练语言的的表达能力,然后在让学生参与学校或班级活动的主持工作,让学生能够适应在舞台上的主持环境,在真实的舞台场景中提升自己的主持能力。在平时的主持训练中,学生可以每天通过讲绕口令锻炼自己的讲话速度和口齿清晰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通过每天进行有关播音主持的训练来充实自己学习之外的时间,让学生每天能够专注不断提升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就能够减少烦恼的几率了。
        四、组织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教师的心理辅导也不一定非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还可以通过组织与心理辅导有关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烦恼。教师可以向学校建议邀请社会上有名的心理学专家来校园给中学生们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其实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源自家庭的纷争,所以在学校举办心理辅导讲座时还要邀请学生的父母来参加,并且要求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必须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要到场。学校举办的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专家在礼堂里举办心理教育讲座,向学生家长们阐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里烦恼,并向家长说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方法。专家对学生家长们建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要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并且能够以平等的视角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能够在犯错时静下心来听从家长的劝导。第二环节就是父母和学生在专家的指示下进行一些有关心理疏导的活动,像父母和学生坐在三把朝向不同的椅子,三个人坐下后看不见彼此,可以把平时对彼此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家庭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坦诚和沟通,在学校的帮助下,中学生可以和家人一起解决家庭的矛盾。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发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在心理辅导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解决学生心中的烦恼,让中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存霞.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2]余小刚.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J].未来英才,2016(22).
        [3]叶厚岭.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7(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