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雁
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吉联小学
摘要:在崭新的时代下,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近几年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应积极地融入生活元素,优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前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素质教育在小学学校的贯彻落实具有较大的推进性作用。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还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育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则显著地突出了这一特点,为素质教育在小学学校中的渗透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对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立足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创新的改进,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受,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熟悉感与代入感,受到有效的启发,产生反省与反思,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带入到实际的生活中,以实际的生活中的例子验证所学的知识,以所学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进而构成良性的循环系统,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另外,为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时,还应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一个较为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到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3 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教师可以例举生活中烟酒与毒品造成的危害,并带来学生一同观看相关的法治栏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重要性,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教育意义,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情景教学,运用多媒体模式,渗透德育观念
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了教学手段的革新,想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就需要保障教学形式的与时俱进,积极地引入信息技术落实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化形象的方式学习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德育观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学习到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五年级《6 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影视作品《八百》,为学生创建抗战时期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营造出浓厚的班级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随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围绕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国的领土是否可以被分割?”、“台湾是我国的领土,它对于国家具有怎样的意义?”等, 引发学生思考,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启发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明白中国的土地是神圣而不可分割的,进而在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议,实现教育的价值。
3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固定的课本知识与书籍内容,其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行为的模仿。所以,教师作为与学生具有较长时间接触的人,其引导作用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还体现于日常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行为, 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步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意志,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到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4 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起到典范作用,随后捡起身边的纸屑,爱护班级环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而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的认知,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进而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应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地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群.基于生活化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3).66-68.
[2] 黄志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