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韩应
[导读] 为了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
        韩应
        贵州省湄潭县复兴镇中学   564108
        摘要:为了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利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数字化的创新。为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并依照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实际特点合理地将其应用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环节之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数字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具
        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积极地学习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将其应用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以期推动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带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然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数字化进程中,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常常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应用出现本末倒置的效果,难以切实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系列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使信息技术教学工具能够与其应用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环节进行紧密的联系,以此促成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与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
一、微课导入辅助学生快速建立基础认知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导入环节往往承担着辅助学生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基础认知结构的作用,是提高后续学习环节中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教学环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当地提高教学导入环节的实效性,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将微课资源应用在教学导入环节之中。通过微课资源的应用,学生往往能够在微课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语气中凝练性科普文字内容的作用下,更加快速地建立起对课堂将要学习内容的较为全面的基础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例如在《促进民族团结》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族的概念建立起初步的认知基础,为学生深入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奠定基础,笔者首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了一段精心设计的微课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凝练性总结的微课资源在播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文字结合画面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相对更加快速地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基础印象,并在简洁又富有概括性的文字中建立起初步的认知基础。

通过微课观赏过程中形成的民族认知基础概念,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接受后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提供基础动力。
二、媒体表现具象知识辅助课堂理解学习
        对于社会实践阅历较浅的初中学生而言,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概念之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在课堂的自主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消除理解障碍,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内化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数字化媒体资源的积极意义,利用媒体资源更加具象地将道德与法治概念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产生相对立体的认知概念,辅助学生的理解学习实践。
        例如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创造生命的精彩这一教学概念难以快速地建立起具体的认知,这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因此,笔者在班级中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几段与创造生命价值有关的视频媒体资源。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能够透过视频中人物具体事迹看到真实的创造生命中精彩的过程,这使得原本对于学生而言抽象的书面概念瞬间地饱满与丰富了起来,促使学生更加快速地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通过媒体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使书面内容从视频、图像、音频等角度得到立体化的丰富与呈现,以此使得学生的理解效率得到极大的增幅。
三、网络信息拓展资源丰富教学素材结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重要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应该首先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始终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进而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升。为此,教师可以活用网络信息资源对教学素材结构进行适当的拓展,丰富具有时效性的教学素材为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提高提供推进力量。
例如在《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即通过对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与筛选,在网络信息流中搜集了几篇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近期发生的本地时事新闻并应用在了课堂之中。在时事新闻构成的教学素材结构下,学生能够在相对真实且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境下更客观地利用教学内容分析时事素材,进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处理问题,实现公共参与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依据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实际应用模式对其做好合理的教学化开发,使其与相适应的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式的应用,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应用意义,使其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沙丽娜. 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应用[J]. 文存阅刊, 2018(1).
[2]赵金辉. 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合探究[J]. 小作家选刊, 201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