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地方课程之沣西地域艺术素材探寻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罗芳
[导读] 本文沿着历史的脉络,从沣西地域留存的民间美术入手,探寻过往
        罗芳
        沣西新城第三小学  陕西省西咸新区  712000
        【摘要】本文沿着历史的脉络,从沣西地域留存的民间美术入手,探寻过往、繁盛于此或是长久根植于此的民间美术品类。搜集整理学校美术教育——地方课程相关素材,找寻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独特的地方文化中被催生、培育和且还在传承的民间艺人。也尝试想把他们请上课堂,让孩子们通过民间艺术的窗口,了解民间美术造型、技能、寓意等方面具有相对固定和程式化的模式的同时,理解民间艺术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的质朴,也间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沣西 历史 民间美术 地方课程
        【正文】:
        西周时期的丰镐二京,见证了西周王朝从建国、发展、强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可以说这一对孪生的京都城市,也是中国城市的源头,它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京都大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双子城”。现如今的沣西新城,东至沣河,南至大王街道及马王街道南端,西至西咸环线,北至渭河南岸,范围包括鄠邑区大王街道,长安区马王街道、高桥街道,秦都区钓台街道4个街道。这里是八百里秦川最丰腴的腹地,更是一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一、沣西历史
        历史上,沣河以东的镐京是周王朝行政政治中心,丰镐遗址是西周王朝都城遗址。位于沣河两岸,丰京在西岸,镐京在东岸。而此地位于沣河以西的丰京,应该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之所。国家每临大事,周王必率众臣出行,自镐往丰,以国事告于宗庙,祷告、祈示于先袓神灵之前,并经常在此祭祀社稷。可见,丰京也一直承担着大京都的传统地位和宗法传承作用。在这里,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农耕文明、礼仪宗法和早期文化。特别是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宗法礼仪制度,即“周礼”,也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历史久远,沧海桑田,除过沣河两畔,依旧水足物丰,古老都城、万间宫阙都作了土。但总有一些东西生生不息,它们就是繁衍生息在这里的文化。
         二、地域民间文化艺术素材
        1.迎祭城隍
        迎祭城隍是沣西当地传统民俗活动,迎祭城隍活动在历史中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在社内轮流祭祀着三个姓名不同的城隍神。城隍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迎祭城隍时有盛大的迎神队伍和隆重的交接祭祀仪式,期间锣鼓、舞蹈、社火、杂耍等表演绵延数里。迎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充满了仪式感,2014年,迎城隍活动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锣鼓大赛活动——“咸长八社”锣鼓大赛
        传承百年的“咸长八社”锣鼓大赛一般八支表演,队伍绵延数十里,每年吸引各地上万人前来观看。“咸长八社”古文化艺术节,相传源于唐朝,到明清成为传承至今的民俗群众性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八,八个村的锣鼓手也会聚在一起,一决高下。通过赛锣鼓,打出一年的精气神,祈福新年好运来。
        3.头饰
        发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等装饰品统称首饰。西周时期,1955~1957年在陕西长安沣西曾出土了70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叠的鸟形,有的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顶端另加一个笄帽。挂在颈部的串饰东周时达到鼎盛繁荣。
        如今文化生活中的头饰艺术,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财富身份和阶级地位等象征,成为一种媒介,一种载体,即使廉价平凡,却也作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超越了传统审美原则的局限,就像长安西市街头,诸多的头饰小铺,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超越在如今得到很好的诠释。


        4.剪纸
        《吕氏春秋·重言》中有则“剪桐封侯”的故事,讲的是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将桐叶剪成圭形封赐的过程。故事发生地就在丰京,早期剪纸造型的雏形西周已有见证。另外,当地宗教活动中传承保留下来许许多多有关剪纸的文化载体,无论是布置道场的每一个物件,都由五颜六色的纸张和图案组成,无论是宗教中的特定文化符号,还是哲学代码的指定色彩,以及特殊的纹样寓意,都是非常的讲究,极其丰富。
        5.皮影
        咸阳地区、沣西境内有着悠久丰富的戏曲文化环境。上古时期,先民就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百兽率舞”的歌舞艺术。《诗经》中的《七月》、《豳风》等应属最早的声乐。《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曾在甘泉宫观“俳优角抵之戏”。此时,乐、技、舞已逐渐融为一体的秦地戏曲雏形的形成。李斯谓:“击瓮扣碗,弹筝拨髀,歌呼鸣鸣,快人耳睹,真秦之声也。”其特点为“以慷慨激昂见长,其歌也,高亢悠扬”,“一唱三叹”,这些唱腔特点已和现在的皮影戏秦腔、弦板腔十分近似。后来随着皮影在陕西关中的诞生,皮影戏剧成为汉唐以来关中最具平民艺术趣味的艺术形式,其与关中及其传播地区广大民众的文化娱乐、精神信仰、习俗生活血肉相连。
        6.花馍
        花馍又称面塑艺术,除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的动物代替宰杀的牛羊等动物的习俗俗及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等,形象有花鸟虫鱼、疏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农村很注重面塑,在拜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的时候都会用到。如:春节时候做枣花馒头,做成莲花和鱼形的花馍,表示连年有余,婚礼上花馍送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祝愿新人生活美好,多子多福。
        一点思考:
        民间艺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独特的地方文化中被催生、培育和传承。原生态的地方民间美术产生发展有特定的地方历史文化背景,是一定地域下人们长时期积累下的相对固定的普遍审美情趣。在造型、技能、寓意等方面具有相对固定和程式化的模式。
        我们学习民间美术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了解和理解其中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为我们今天所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美术课内外的了解,对原有民间美术文化的质朴意味的发掘。但往往美术课程中走马观花式的学习难免流于形式,并没能真正触及地方民间美术的根脉。多是涉及了地方美术资源的皮毛,或者太过于求大求全,什么东西都往民间美术的框子里装。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们对地方民间美术的理解还是一头雾水。很难实现通过对地方美术资源开发让学生了解、认识和热爱家乡美术文化的目的。
        如果从大文科的角度出发,从综合学科融合出发,教学中定好项目主题后,把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特色学校的创新建设联系起来。又不脱离美术学科的本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地方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的内容,地方民间美术的课程由多学科综合完成,有个身边的例子,沣西新城文化企业——陕西飞鸟动漫产业原创皮影动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皮影+戏曲+动漫”的多元素融合方式,惊艳亮相第43届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充分展示了中国皮影在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该动画短片在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经亮相,大家都对这个带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如此这般,可能就会将民间艺术传承、了解、创新进行的更为深入、更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刘森.地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乌兰察布岩画资源在中学美术的开发与利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2】王明国.地域性美术资源在地方美术院校山水画创作课中的运用初探——以地域性自然山川的运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2.
        【3】沙江华.地方素材、美术教育的智慧树——浅谈丰富地方素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7,000(033):P.65-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