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梅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金山镇小学 651299
摘要:汉语文化中汉字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字成词,词成句,从而造就了不朽的诗篇和文章。而阅读素养的培养就应该从最小的语言单位——汉字开始,了解字词的内涵,逐渐掌握中国的语言,由此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沉淀与累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阅读素养。基于这一认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回归最基础、最重要的阅读文本,从上下文入手,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了解语言,积累文化,培养审美,最终发展语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文本 阅读素养
阅读文本是最基本、最精华的语言环境,所有文本皆是文质兼美,学生仔细欣赏、学习阅读文本,将会对汉语的认识有很大程度地提升,同时也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文综合素养。因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回归阅读本身,利用一切能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深入文本,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理解语言内涵以及所传递的情感,了解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样态,从而培养语感,沉淀语言文化,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然而,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师生并没有在阅读上倾注太多的“心血”,“马马虎虎的读、得过且过的读”是学生的一般心态,而“讲授式”、“倾注式”教学模式养成了学生疲软、消极的阅读心态。面对这些阅读问题,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跳读——培养独立阅读习惯
传统课堂上,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在领导学生阅读,教师的主观意志较多地参与了阅读活动,相较之下学生的阅读学习行动就变弱了。但是,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不能一直充当学生的拐杖,这样学生永远无法形成阅读思维,无法掌握阅读方法。因而,学生要培养独立阅读习惯,提高自主阅读能力。鉴于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阅读教学回归到原生态的文本阅读中,鼓励学生学会跳读,迅速而直接的了解文本内容与情感,潜移默化中形成整体阅读意识,培养阅读素养。
以《沙滩上的童话》阅读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整体立意,培养整体阅读意识,快速而准确的阅读。首先,鼓励学生快速浏览一遍内容,基本掌握文本大意;其次,根据第一次阅读所积累的认知展开再次阅读,抓取文本的关键信息点,如“抢公主”、“公主哭”、“攻打魔窟”等;最后,鼓励学生整合关键信息点,理解、推导文本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像玩儿“侦探游戏”一样乐在其中,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建立了整体阅读意识,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了跳读水平,初步形成了独立阅读习惯。
二、细读——培养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掌握好的语言组织和建构方法就能够形成较强的语感,从而轻松抓住阅读的情感和主旨,清晰而深刻的理解阅读内容。因此,语言建构方法以及语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只要这样,儿童才能提高阅读效率,不断发展阅读素养。那么,语言建构方法从何而来呢?语言建构与上下文语言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长期处于某有有逻辑的整体语言网络中就可以理解语言建构的方式与方法,积累语言情感果实,从而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培养阅读素养。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细读,在重复朗读中抓住每一个语言细节,体会语言建构的“门道”,提高阅读实力。
以《我是一只小虫子》阅读教学为例,我组织细读教学,引领学生朗读语篇,重复朗读一些语句,感知语言组织与建构规律,理解语言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引导学生跟读,在声调变化中着重感受语言的情感色彩;其次,独立朗读,实践中感受语言的轻重缓急,体会节奏,感知语言所传递的情感与内容;最后,和学生一起回归文本,分析觉得出彩的句子。
比如“一不留神,我们会蹦进很深很深的水里,被淹得昏头昏脑”,“一不留神”、“昏头昏脑”两个词语,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句话,在一个句子的环境中体会两个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话;又比如“早上醒来,我在摇摇晃晃的草叶上伸懒腰,用一颗露珠把脸洗干净,把细长的触须擦得亮亮的”,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用人的行为方法来描写小虫子的日常,生动形象,很容易就理解了句子。经过细读文本,学生对于语言建构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吃透”了文本语言的情感色彩,培养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的基本实力。因而,立足文本展开细读,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阅读素养。
三、深究——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就不再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语言的理解,更包括文本背后情感与思想的解读。换句话说,学生需要培养深度阅读能力,能够基于表面内容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和立意。关于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回归文本,将融合复杂语言和深刻情感的阅读内容看作高级思维的土壤,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文本主旨与思想,从中培养人文修养和阅读素养。
以《大象的耳朵》阅读教学为例,在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内容之后,我组织了深度探究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中心思想,深刻理解阅读内容。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几处细节,如“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我生来就是这样啊。”“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其次,提出问题:1.动物们为什么问大象它的耳朵是耷拉着的?2.大象为什么从一开始相信自己生来就这样,之后就变成了怀疑自己的耳朵?3.为什么最后大象的耳朵又耷拉下去了?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索文本,解读问题;最后,深度挖掘思想内涵,总结文本主旨。经过细节深挖、认知加工、分析总结,学生看到了文本的深层内涵——相信自己,提高了深度阅读能力。因此,深究阅读文本,可以培养阅读素养。
四、畅谈——培养创新阅读思维
如果说思维是山,阅读就是水,水永远绕山而行,阅读也因思维而永恒。因而,只有强化创新思维,学生才能不断发散阅读、生长阅读,让阅读生机蓬勃。那么,如何发展创新阅读思维呢?创新阅读思维具有发散性、标新立异性、兼容并蓄性等特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畅谈,让大家各抒己见、发散思维,提出个性化见解,培养创新阅读思维,实现阅读的可持续发展。
以《青蛙卖泥塘》阅读教学为例,我组织了“畅所欲言”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针对文本展开讨论,树立个性的阅读观点。比如,“青蛙卖掉之前为什么想不到装修泥塘?”关于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探讨:有的同学说青蛙没有想象力;有的同学说青蛙太懒;还有的同学说生活需要丰富,我们要主动创造生活;又比如,“从青蛙听取意见,大家看出了什么?”有的同学认为金钱和梦想的能力很大;有的同学发表意见:要在生活中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己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个性化思考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言,畅所欲言,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总之,阅读文本是阅读最宝贵的财富。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文化修养的深浅以及核心素养的有无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当学生富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时,他们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开启智慧世界的大门,实现学习、学业的良性发展。因此,阅读应从小学抓起,小学语文就要重视文本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实力,培养阅读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美.探讨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外交流,2017,(46):246-247.
【2】訾绘云.阅读,让素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26):131.
【3】李晓燕.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