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 250400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学走进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新时代。走进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特别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必须注重达成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不断追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品味。
关键词:教师;德育;转变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了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已任。
我们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作为政治老师更深切的感觉到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更需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性质就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其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特征。所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育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坚定的信仰。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这对我们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认真思考,勇于实践。
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究竟该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歌德说过:“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我认为实施好的德育教育观念很重要。德育教育需要思想,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 我想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有一次上课,我发现有一名男同学,他叫小A。他从第一排坐到了最后一排去听课。是故意而为?抑或随意之行。一个问号在我心里升起。为了探个究竟。我专门在上其他课的时候观察了一下,发现他没有这种行为。看来是有意而为了。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本想找他谈谈。但我又想了想,再上一节课试试。到了第二天上思想政治课,他还是那样。为什么偏偏上我的课他就跑到后面去了呢?幸亏后面有多余的桌椅。
要是没有呢?我越想越生气,越想越觉得没面子,要放在以往,我定会把他叫到办公室,先批评一顿再说,对我有意见,也不能对思想政治这一科目有意见呀。可是,那一天不知到怎么回事,自己鬼使神差竟没找那位学生。但,上完课后如鲠在喉,一直耿耿于怀。晚上下班回家,看《青年文摘》里面讲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故事,其中男的对女的说了这么一句话“难道你就这样爱我吗!”看到这句话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让我生气的那位男同学。唉,为什么我不把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呢?当然不能这样原文不动了。到了第二天,我去上课,他还是依然如故的座到了最后一位。同学们依然用响亮的声音向我问好:“老师好!”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 “同学们好,请坐下”。待同学们都坐下以后,我一副缠绵的表情,用情人式的语调对小A(化名)说道: “难道我就这样让你讨厌吗?!”说完之后,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也和同学们一样哈哈大笑。我用余光发现,小A脸红着,低着头,但也在哪里哈哈大笑。等同学们笑完之后,我立马转入正题,开始讲课。从那之后,小A再也没有坐在后面听课,而且上课比以前更积极,更专注。也乐于回答问题。后来,他自己主动的在作业本上给我写了一段留言,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坐在后面听课。他说,他觉得我作为班主任,从来没有找过他谈心,所以就不喜欢上我的课,觉得不舒服,就坐到了最后一排了。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如此幽默的处理了这件事,没找他谈话,也没在班上点名或含沙射影的批评他。而且,他说,那天我的笑是全班最灿烂的了。他说他喜欢这样的我,让我以后能经常这样。
据有关方面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诙谐、幽默、没有架子;善于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富有同情心,能体察别人的感情;我的这一行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喜欢我。但他不知道,怕他误会,我为了说出这句话,在课前做了多长的思想斗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可是我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如今细想起来,其实勇气的背后是观念的转变问题。这句话折射的是德育教育倡导师生平等思想。它需要老师的教育机智,它更需要老师在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人格,更需要我们不断的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作为教师,无论在年龄、性别、籍贯、职业、地位、经历、兴趣等任何方面要努力寻找与学生存在的相似性,都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与信任感,从而把学生与自己视为一体。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正真转变观念,做到这一点,那么课堂将会还原他的生活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将真实地表现自己,真实地交流各自的感受,从而实现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即感化学生,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王媛.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211.
[2]杜世昌.做好德育工作 提升道德修养[J].新课程导学,2018(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