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銮
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
摘要:初中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初步利用生物学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做好及时有效引导,以此构建出一个高效的课堂。本文笔者则以初中生物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问题;实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以教材为中心,而忽视学生能动性的体现,长此以往,课堂既呈现出枯燥的氛围,与此同时,也逐渐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鉴于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这一问题一直是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而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以此帮助他们实现智力与非智力的双向发展。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而言,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并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以此使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探究行为产生的主要动力,也是良好学习情绪的本质体现,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前提。而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例如:在“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的概念,笔者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并展示实物“香蕉和苹果”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水果的名称,并使他们思考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二者的?这两种水果是学生常见的,也能够使他们根据水果的“颜色、形状、体积大小”等外部特征来逐步提取出性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构建教学情境,即: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四个谚语,以此使他们根据具体的谚语来描述生物学现象,进而帮助他们加深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可见,通过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乐趣,还能够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二、引入课堂问题,启发思维意识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意识的主要驱动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以注入式的教学思想为主,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造成学生机械式地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入课堂问题,这样既能够给他们一定的探究、思考的空间来唤醒他们的思维,还能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提高他们的生物认知水平,进而完善知识体系。
例如:在“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涡虫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个问题,即: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吗?实验中,涡虫的行为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设置实验过程,提高认知水平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验活动的展开,并引导学生经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实验探究、整理、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环节,这样不仅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使他们的多种感知觉同时参与,从而完善其认知,并提高其认知水平。
例如:在“呼吸作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对呼吸作用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笔者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并指导他们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黄豆种子、温度计”等实验用具展开实验活动。其中,实验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即:种子呼吸时放出热、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由于学生已经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通过学生思考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的保温杯内温度的差异能够总结出“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这一结论。可见,通过这一实验操作活动的展开,不仅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还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其中,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抽象的生物概念。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学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课堂教学需要贯穿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呈现出高效的特点。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课堂问题的引入以及实验活动的积极展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此外,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的展开,还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同时参与,以此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魏保声.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生物技术世界,2016(3):277-277.
[2]黄芬英.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6):92-92.